拉贝日记读书笔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8:31:37
十万火急450字以上

今天看完“拉贝日记”。一个人看电影,好像很古怪,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包场,从影院出来,天还没全黑,都快七点半了,空气很温暖,香香的,是槐花开了,可是看不到槐树,它们都藏在小区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银杏,我对这条街很有感情,走过也快十年了,马路不很宽,银杏树长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黄的颜色很浓烈,把一条街装扮的满满的,从天空到地面。很久没有傍晚在街上走走了,一个人。街上人来人往,谁都不注意谁。

  “拉贝的日记”,看完后,第一的感觉是“拉贝”的导演输了,输在平庸。但在平庸之下,却是故事的完整和整体的可信。并且最突出的一点是将杀戮的罪责根源清清楚楚的告知,并用了很多的篇幅反复强调:那就是——战争的罪魁祸首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参与(向参演天皇他“大爷”的日本演员致敬),仅仅展示个体日军的残忍是单薄的,是避重就轻,擒贼一定要擒王,这是“拉贝日记”的一个立足点;另一个立足点是从德国人的角度在对待希特勒的问题上要有一个态度,说大一点是立场,此片给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立场(虽然我们利用纳粹的影响拯救了战争中的人,但并不能因此感激纳粹),导演刻意用了一定的篇幅分不同的场景展示此观点;最后的立足点当然是人道主义,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从个体英雄到其他国际友人一一刻画,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员好像是演吸血鬼出身,很跳戏。观影中对善良的外国人是有感动的,但是当看到我们的命运需要外国人开圆桌会议举手表决并由外国的圣母玛利亚来操办的时候,还是有屈辱的感觉。至此,用这三根线穿成一根连起整个故事,顺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败,没有个性,平庸是很致命的,因为平庸可能使人丧失观看的兴趣,并在看过之后没有回忆,现在想想拉贝就是一光头戴眼镜的老头儿,可是看拉贝本人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个影片给我的印象深很多。所以“夏伯阳”不会被遗忘,而“拉贝日记”会。 另外关于杀戮的镜头并不多,但那段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砍头竞赛被突出表现,并且比赛的进程每日在报纸上刊登,屠城的根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醒。 其他印象还有张静初的角色,基本就可以没这个角色;还有拉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点挪亚方舟的感觉,鬼子连方舟都给炸了,人神共愤。

  陆川的“南京南京”赢了,赢在一个一个独立的镜头。如果将镜头分开,每一个片段都有很强的冲击力,很独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