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是因为认识萧红后才起的这个笔名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2 23:16:17

笔名由来

  以小说《八月的乡村》蜚声文坛的作家萧军,原名刘鸿霖。他的曾用名将近十个,笔名约三十个,其中最为读者熟知的是“萧军”和“田军”。

  刘鸿霖为什么以“萧军”为笔名呢?1980年8月21日,他在致《诗刊社·笔名考释》编辑部的一封信中解释说:“萧是我喜欢京剧《打渔杀家》中的萧恩,又因我家是东北辽宁义县,这地方曾为辽国京城,辽为萧姓。军是我的出身(按,据萧军《我的自传》:‘十八岁入吉林城陆军三十四团骑兵营当兵及做见习上士。二十岁入辽宁省东北宪兵教练处第七期做学兵,毕业以后被分派到哈尔滨服务,三个月后,我请假又回辽宁入东北陆军第九期讲武堂入伍生队第六期教导队,结业后,于当年正式转入炮兵科学习,1930年在讲武堂结业,即去昌图东北陆军二十四旅担任该处学兵的普通军事学讲授及基本军事训练等’),表示不忘本。”1934年他跟鲁迅通信时即使用这一笔名,但1935年在奴隶社出版由鲁迅作序的《八月的乡村》时又署名“田军”。据萧军解释,“田军”就是农民军队的意思,在秘密刊物发表文章常用此名。女作家张廼莹准备出版小说《生死场》时,萧军替她起了一个笔名,叫“萧红”。1964年6月28日萧军在致研究者铁峰的信中解释说:“这是有意识要把‘红军’二字连在一起,那时蒋介石正在对红军做五次‘围剿’。”在一般刊物上发表文章,张廼莹常以“悄吟”为笔名,而为左翼刊物撰文则署“萧红”之名。

不是,至少在萧红怀着王恩甲的孩子还困在哈尔滨的时候,那时萧军就有这个笔名了。具体可以去看看《漂泊者萧红》这本书。

可以说是

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