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历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23:57:27
越简单越好,不要太复杂!

背景:面对近代列国的巨变(如日本明治维新),清王朝不作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内部:慈禧太后掌权,李鸿章为清朝第一地方势力北洋,光绪帝与翁同龢等借变法夺权,结果失败.

外部:日本明治维新,使的资源流向军队与高层,战力加大,但国内压力增大,急需对外战争,把压力给别人.

军队:清朝军队(包括八旗军)腐烂,多数吸食鸦片,北洋多年没有更新装备,

财政: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把清朝的海关抵押了出去,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慈禧太后还要办寿,打造三海工程,其经费从北洋处拿的,致使北洋战斗力急剧下降

1中国人民(主要是义和团)的反抗。
在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和北京城的战斗中,义和团和部分爱国清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原始的武器英勇抗击使用先进枪炮的八国联军,重创了敌人,显示出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使他们看到清政府还有用。

2利益不均,美国提出利益均等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维护各国在华特权,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并以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原则,使美国在与各国的争夺中,保持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由于“利益均沾”之说,有助于协调列强在华矛盾,故到1900年3月20日,美国此项政策得到各国满意答复。

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它的历史背景是: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在当时的笔记、报刊、奏折中,通常称清廷此举为“新政”。同年4月21日,又命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清朝中央政府推动“新政”的专门机构。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