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的秘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2 05:06:19
比如毛主席的肖像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的换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从此标志着北京的解放。3月25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驻北京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部署全国解放战争收尾阶段工作的同时着手组建新的联合政府。在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北京作为国都后,北京市政府和开国大典筹委会便开展了庆典仪式的筹备工作,经周恩来批准,开国大典的庆祝仪式地点选在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为主席台。

天安门始建于1714年,原名“承天门”,意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其建筑之恢弘,备受世人尊崇。但因岁月摧残,天安门已明显破败不堪,因此,开国大典筹委会决定对天安门进行重新布置设计,力争把一个承载着中国历史的古老建筑以崭新的面貌展现给世人。

笔者经查阅不少资料,发现在开国大典时有六个有关天安门的记载,比较鲜为人知,特辑之。

一。开国大典前的天安门

由于连年的军阀混战,天安门前污浊不堪的垃圾堆就有3层楼高, 天安门城楼已是满目创痍,杂草丛生、蒿菜遍地,金水河淤泥堵塞、水腐发臭。人民解放军进城后,叶剑英市长号召开展清洁大扫除运动,全市军民齐动员,仅在城楼清理出的野鸽子粪就有几大卡车。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民生活环境和社会状况。

二。城楼上的两条巨幅标语

两条巨幅标语是当时的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拟订的,一条是“中国人民共和国万岁”,一条是“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标语的书写者叫钟灵,在延安时期他就是誉满全城的书法家,延安墙上的标语几乎都是他写的。这两条标语字数不同,他巧妙地利用不同的差距进行了布置,使两边对称又不易被人发现差距。

开国大典结束后,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把“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改成了“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三。城楼两侧的观礼台

本来城楼两侧没有观礼台,为了方便中央各部门负责同志和国际友人观礼,开国大典筹委会决定城楼两侧和金水桥北侧搭起观礼台。但由于时间紧迫,最后使用杉蒿、木版搭了个临时看台,为验证它的牢固性,让众多的解放军战士上去蹦跳。

现在的观礼台是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设计,1954年建成的。

四。城楼上的八盏巨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