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2009年第18期 读后感700字左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4:40:28
很急!!

《读者》2009年第18期 读后感:《花儿与少年》写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故事,男主人公洪新华是烈士遗孤,他遵从生父的遗愿,大学毕业当上了一名军人。他与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女主人公罗亚琳从小青梅竹马,感情甚笃,在欢迎志愿军归国共同演出的歌舞《花儿与少年》中,这对美少年和红牡丹萌发了纯真的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交往的深入,他们两人逐渐产生了爱的情感。 就在他们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两家却惨遭巨大的不幸:文革中,洪新华的养父被迫害至死,养母被关押,他本人被迫复员到偏远的山区。罗亚琳的父亲也在运动中受冲击,全家被轰乡下,她本人也被分配到偏僻的农村学校教书。为了使自己心爱的姑娘免遭政治株连,洪新华强忍悲痛,毅然与相爱至深的罗亚琳断了交。此后十几年中,他们两人天各一方,音信杳无,却各自心中都珍藏着对对方的爱和真情。其间,双方都在不同的地方经受住了外来感情的袭击,在要不要继续等待的紧要关头,双方都经受住了爱的考验。当春回大地的时候,这对相爱了二十几年的风雨恋人,终于在即将步入中年的时候,迎来了团聚的时刻。 这本书,我是含着热泪读完的,不仅仅是因为洪新华和罗亚琳他俩忠贞不渝的爱情,更被洪新华一家对党的无限忠诚,忧国忧民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形象所感动。洪新华的养父洪云普是一位为新中国的建立扛过枪、流过血的市委书记,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致死。在被关押和迫害的日子里,他想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党和国家的命运。在妻子于芳和他在监牢里的最后一次见面时,他说:“告诉孩子们,我希望他们做党的好儿女,做革命的接班人……”。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到“我只希望在我倒下去的时候,你把悲愤和哀伤埋藏在心灵深处,肩负起一个党员对党的责任”,“在我同我热爱的党和人民永别的时候,我对被剥夺了政治生命,带着叛徒,走资派的帽子结束一生而感到遗憾……我坚信,这绝不是党对我的裁决。有朝一日,当党重新确认我为党的战斗集体中的一员时,请把我们多年积蓄的那笔存款奉献给党,作为她忠诚的儿子的最后一次党费”。这是一位革命战士临终之时,披肝沥胆的向党倾诉的赤子之情,一位革命战士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真情倾诉。在去年,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党旗庄严地宣誓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应该向洪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