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的《旅行者》“我不再认识的人”指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6:35:26
要准确答案,谢谢啦,别发没用的东西,好的加分啊

下面附注的是刘春写的:王家新和他的《旅行者》,你试着去想一下,不过对于你的问题,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行吟、流浪而又努力向上的自己,区别于现在安逸生活中的自己。

  在新时期以来有影响的诗人中,王家新是无法被忽略的一个,不管是他的“知识分子写作”同道,还是对他怀有成见的某些“民间”人士,都会将他当作一个标本,或极尽褒扬,或讽刺挖苦。一言以蔽之:王家新是一个话题。

  考察王家新的诗歌道路,我们会发现在近30年来,王家新一直“在场”。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王家新就成为“朦胧诗”群体中的一员,“朦胧诗”选本大多收录有他的作品。80年代中期,“朦胧诗”式微后,大部分“朦胧诗”人一蹶不振,作品乏善可陈,有的干脆停笔不写,而王家新却日益显示出了其旺盛的创造力,成为后“朦胧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90年代后,王家新的作品又是一变,以一大批具有浓厚的反思气息的诗歌受到关注,与西川、欧阳江河、张曙光等人一起被诗歌界统称为“知识分子写作”诗人,诗坛怪杰百晓生将其誉为“中国诗歌界的宋江”。近几年,王家新又创作了不少贴近生活的,谐趣式的作品。而他的诗学随笔和翻译,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王家新这样挺立30年而不倒的诗人,诗歌界并不多见。

  《旅行者》共四节,后面两节都出现了一个时间限定词“七年了”,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1996年12月,可推断出诗歌所涉及的具体年份:1989年。这一年,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是一个相对“茫然”的时期。敏锐的诗人发现,沿袭已久的传统抒情失效了,人们面对的是再次凸显的钢铁的秩序。一些诗人停笔,另一些诗人开始转型,从激进而充满幻想的“青春期写作”进入到更为沉稳厚重的“中年写作”。诗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有所转变,欧阳江河从他的青春绝唱《最后的幻象》进入了追问历史和时间的《傍晚穿过广场》,西川开始筹划博大的《近景和远景》和《致敬》,王家新的诗情与他的身体一起“流亡”,写就了那首伟大的《瓦雷金诺叙事曲》和另一首同样伟大的《帕斯捷尔纳克》。而海子和骆一禾,这两个“最后的田园诗人”,也相继在1989年春天和夏天离开人世,作为他们当年的朋友,王家新与他们有着相对密切的交往。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种种因素结合起来,使王家新在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个年份,不可能不深感震撼。

  理解了上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