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通过什么事情,批判了什么,抒发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8:20:25
RT

我认为这篇文章不仅仅是描述了“我”和弟弟的误会,同时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因为那时,中国正从一个封建社会的末落朝代中走出来,而人们的那种思想还没变——在家里依然是小辈听长辈的,同辈中小的听大的——“我”比弟弟大,我做什么弟弟都认为是对的——这是不是有用“我”比喻当时的封建制度,弟弟是被压迫的人,就算是反抗(做风筝)也是无效的,相反还服从了。
而后面说弟弟忘却了,是否说明了那时的人们已经对于社会的现状已经麻木了呢?这么看来,那肃杀的寒冬仿佛如“我”的心,对人们的麻木已经感到非常的沉痛了

理解:1.“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从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作为兄长的粗暴行径是以暴力为基础的。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暴,字里行间味。做弟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弟的呢,兄长不许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风筝,被兄长发现,惊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风筝被兄长践踏,也毫无抗争的意思,除了绝望,没有一句抗辩的。
2、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到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