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后两句用了怎样的手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17:33:49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它的尾联用了视觉与听觉的合奏。结尾两句,正是这一禅理意趣的反映。此时,古寺万籁俱寂,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那回荡在寂静山林中的阵阵的钟磬声音,更加使人感到了禅院生活的宁静幽寂。全诗风格清丽,意境幽绝。

另外: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一、这首诗后两句运用了对仗、拟人、对比三种表现手法。其中“山光”与“潭影”、“鸟性”与“人心”运用了对仗;“鸟性”运用了拟人,原本鸟是没有性格的;最后的“万簌寂”与“钟磬音”作对比,突显了环境的清幽。
  二、扩展知识:
  1、原诗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作品简介:《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3、作者简介:常建大约是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现存不多,其中《题破山寺后禅院》较为著名。

从视觉和听觉两种角度描写,用余音缭缭反衬出静谧的气氛

以声衬静 或以动衬静
同样的诗句还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等

它的尾联用了视觉与听觉的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