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凝成红玉的典故,具体是什么,出自哪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4:33:41
是高中语文课文下面的注释吧,好像。
说的是有位姑娘哭嫁还是咋的,把泪水盛在壶里,过了不久,泪已凝成红玉。
所以又把少女的眼泪称作“红玉”
谁知道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儿?我记不清楚了。

晋 王嘉 《拾遗记·魏》:“ 文帝 所爱美人,姓 薛 名 灵芸 , 常山 人也…… 灵芸 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霑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 常山 ,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因以“红泪”称美人泪。 唐 白居易 《离别难》诗:“不觉别时红泪尽,归来无泪可霑巾。” 宋 晏几道 《点绛唇》词:“妆席相逢,旋匀红泪歌《金缕》。” 清 纳兰性德 《河传》词:“微雨花间昼闲,无言暗将红泪弹。”

=============================================

薛灵芸是三国时常山人。其父薛业是■乡县亭长,母亲陈氏随丈夫住在亭旁。他们那里十分贫穷,夜里妇女们聚在一起纺纱,点燃麻藁以照亮。 待薛灵芸十七岁那年,已是容颜绝世。闾中的少年,都暗慕薛灵芸,趁夜色悄悄潜来偷看她。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与她接触。咸熙元年,谷习任常山郡守,他听说乡亭长有美女而家境甚贫。当时魏文帝曹丕选良家女子以充入六宫。谷习以千金聘走了薛灵芸,然后将她献给魏文帝。薛灵芸与父母告别时,泪水沾湿了衣襟。在登车上路时,泪水不可抑制,她以玉唾壶盛泪,泪水落在壶中成了红色。 《拾遗记》中说,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之时,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世因而称女子的眼泪为“红泪”。后来成了一个通用的典故,如红蜡烛垂的是“红泪”,子规鸟哀啼泣血等。据说唐代杨玉环被召入宫前,“泣涕登车,时方寒,泪结为红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