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中解放禁欲主义对社会的有益的方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14:46:33

人的合理欲望的满足,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的人具有自私性的一面,而这恰恰为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最为深刻的伦理学支撑。“个体的身位确定以一套特殊的信念和伦理为前途,并依赖于社会制度的规定,因而在在体上是社会性的,欲望在在体上(ontic)是自然性的,自然性的欲望与个体的社会性形式之间存在本质的不和谐。传统社会依信仰式理念和伦理秩序而对个体成形拥有裁定权,并由此发展出一整套制度抑制自然性的欲望”。[3] ( pp.60-61) 尽管“欲望的个体”是一个极富诱惑力的诉求,但是,社会对其的抑制力更大,而且这种抑制力表现为“制度化”、“意识形态化”,这种制度和意识形态通过禁欲主义灌之于社会。

禁欲主义通常指为了达到某正道德理想或宗教境界的生活方式而极端节制个人需求的一种道德原则。禁欲主义的生成依据是:生理欲望(尤其指性欲)是罪恶的根源。最早提倡禁欲主义的是古希腊、罗马的犬儒学派。犬儒学派是希腊文Kunikoi的意译,是古希腊小苏格拉底派之一。犬儒学派的得名,来源有二:一是其创始人古希腊哲学家安提西尼(Antisthenes,约前435-约前370)在雅典的一个以“快犬”(Kunosarges)为名的运动场中讲学;一是此派中的人生活清苦,被世人讥之为“犬”。犬儒学派认为,德行就是禁欲,善的生活就是对快乐和痛苦的漠然置之,强调顺从自然、克己自制、独善其身,把为德性而为德性作为座右铭。创始人安提西尼主张自立、自足、自制,其名言是:“与其享乐,不如发疯”。这一学派中的人自命不凡,玩世不恭,对世态热嘲冷讽,对他人心存怀疑。他们中有不少人弃家出去乞讨,其中,第欧根尼(Diogenes o Ainopeus,约前404-约前323)就是由于过着动物一样的生活,因而得到了“犬”的称号。在后来西方的各国语言中,“犬儒”(如英文的cynic,德文的Zyniker,法文的cynique)都泛指具有这些特点的人。

犬儒学派对古希腊后期的伦理学派——斯多葛学派影响很大。斯多葛学派,希腊文Stoikoi(音译“斯多葛”),源出于stoa(音译“斯多亚”,意即“柱廊”)。一译“画廊派”或“斯多亚派”。创始人是塞普鲁斯的西提姆人芝诺(约前336-264)。因他的学派聚集在雅典的阿兹里阿诺斯画廊的厅堂里活动,故而得名“斯多葛学派”,意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