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翻一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2 07:11:54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里的一段话 有点不懂 请详细的翻译一下

《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 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

从‘口’,‘化’声 什么意思

譌 我查了一下就是 讹啊 为什么那个要用繁体字

囮 念什么 我查的是e 但有的人说念yi

“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 怎么解释?

从‘口’,‘化’声,就是说“囮”的字义与“口”近、读音与“化”近。

在古代,“讹”是“譌”的异体字。书中用“譌”,想必是忠实《说文解字》原作吧。

囮念e(二声)。囮,是个零声母的字,古时用反切法标注读音,不得不找一个反切上字表示其莫须有的“声母”。常见“五禾切”、“延禾反”两种标注方法。“五”的声母“W”、“延”的声母“Y”实际不发音。一旦发音,就会念错。

“译”、“诱”、“媒”、“譌”、“讹”、“化”和“囮”,两两之间字义都有区别。就连“譌”、“讹”二字都有区别,“讹”作“讹误,差错”讲时又写作“譌”,作“感化,变化”讲时则不能用“譌”代替。钱钟书说一脉通连,应指字义上相关联而不是相同。比如,他说翻译能起的作用,恐怕是指“媒”所表达的“媒介”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恐怕是由“讹”字想到译作往往有失原貌;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应是“化”的境界,和“出神入化”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