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塔-缪勒 为什么可以得到若贝尔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8 17:51:54
为什么

李敖曾经说过,诺贝尔文学奖喜欢颁发给背离自己祖国的人。
赫塔·米勒就属于这类,她的作品具有无可匹敌的质感、奇幻以及穿透力,很有力量,而她作品描述的主题大多来自其青年时期在祖国罗马尼亚的生活,那里有令人窒息的社会气氛和肃杀的文化环境。
米勒在其最著名的演讲《感觉是如何自我虚构的》,坦陈严格的审查迫使她学会了复杂的语言攻守策略,陌生化的段落建构、意象的扭曲式表达、心理状态衍生式通感,导致她不得不与那些明快清晰的文学“绝缘”,她更是拾起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丑学”传统,将一种沉重的阴郁感发展成一种宏大精确的美学。尽管她作品的主题都很阴郁,但是其文字很有韵味。
有人说米勒是用罗马尼亚语思想,用德语写作,虽然现在内地还没有她作品的译本,但估计就算翻译过来也失去了德语的韵味了,显得苍白无力了。
要了解她为什么能获得诺奖,就得看她的作品,看她的作品就不得不对其在罗马尼亚的那段生活的了解,你会知道,她是当之无愧的。

1953年8月17日,赫塔•米勒生于罗马尼亚蒂米什县的尼茨基多夫村,父母均是讲德语的巴纳特斯瓦比亚少数民族。二战期间,该地区的德裔普遍支持纳粹德国,赫塔的父亲和叔叔亦曾在德国武装党卫队中服役,母亲则在战后和许多德裔罗马尼亚人一样,被关入苏联劳动营五年。
巴纳特斯瓦比亚人源自18世纪初,彼时奥地利经过与奥斯曼土耳其的连年恶战,夺得巴纳特,于是在此地设省,并鼓励移民,以图改变当地的种族与宗教构成,作为抵御土耳其人的前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巴纳特主体并入大罗马尼亚,该地区的德语少数民族,即巴纳特斯瓦比亚人,得以保留自己的语言,并自办教育,发展已延续十代以上、与德国颇多不同的本地文化。齐奥塞斯库时代初期,德语少数民族可享受宽松的移民条件,但从1970年代末开始,政策大为收紧,需按年龄和教育程度,向国家偿付1000西德马克以上,方可获得永久移民签证。1989年后,德裔罗马尼亚人蜂拥移居德国,令罗马尼亚德裔人口由一度的约75万人骤减至今日不足7.5万人。赫塔•米勒便是这些德裔罗马尼亚人中的一员。

长大后,赫塔•米勒进入蒂米什瓦拉大学,研读德语和罗马尼亚文学,其间加入了德裔罗马尼亚人追求创作自由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