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论语看孔乙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5:34:52
透过论语中的某些句子来说明孔乙己!!

传统书生,走出来一副清高而迂腐模样,似乎不大考虑怎样生财之事。这情况,文学表现甚多,典型如鲁迅笔下孔乙己,如果他把那读书功夫的百分之一用于生财之道,他的境况也就会两样,不至最后在穷困中死去。那时,穷困中死去的人很多,但孔乙己有学问,未为社会所用,不免令人格外惋惜。这无声息的毁灭中,有值得深长思之的内容,鲁迅拿来做了小说。《儒林外史》里的范进,正好相反,他中举了,一世衣食,也就不愁。才中举,就有人送银子、送房子给他,好比投资,图的是日后有加倍的回报。

传统书生不是不懂人生在世,需要有满足个人生活的财富。只是他认为如果把精神力气,用于生财,未免不合算。这不合算,倒不是为自己考虑,而是为社会考虑的,因为社会不光需要人能为自己生财,更需要人能为社会国家生财,这就是做一个好官,从而保障着社会国家的稳定、促进着社会国家的和谐与发展。但并非每个书生都能得遂大志,或因为学问才能不过关,不堪为国家用,或因为那个仕途,他总是挤不上去。既然如此,转而从事某种产业就是了。但书生往往不肯这样,宁可穷饿,也还是做个书生,渐渐就被称为穷秀才。看来,某种积极的出发点,后果却会这样消极。

是什么,这样影响了书生?曰:儒学。经过查阅,发觉,儒学并不反对“生财”,不言而喻认为社会国家个人都需要财富。但它并不指导个人如何生财,它着重探讨社会国家的“生财大道”,这就是:一,务本节用。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要来得快,去得合理。朱熹引吕氏解释此意:国无游民,则生财者众;朝无幸位,则消耗者寡;不夺农时,财来得快;量入为出,财去得合理。二,贯彻仁义。上好仁,则下好义,有仁有义,则有始有终。“不仁者以身发财”,上面这样不仁,下面就会不义,府库之财就会非法流失。

这就是儒家“平天下”的一番为国理财的道理。

书生从小读这样的书,随时准备带着这些道理去为国家服务。这原是好事,怎会害了书生呢?一是因为儒家没有教书生在不能为国家所用的情况下,如何为自己谋生;二是它还有另外的一种教导让书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教导就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只指引了做官这条路,认了这个死心眼。其实,做官也有两面,一是可能做个好官,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二是可能做个坏官,贪污腐败,卖国求荣。为此,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