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沉,今朝二相视,脉脉万重心,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2 20:09:44
这四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语言的浅薄,无法表达出人真正的意愿,相逢的对视,眼神的交流,才是真正的心声。。。

刘禹锡 作品。视刀环歌

《视刀环歌》的一些理解

中国诗学理论中有“诗无达诂”说。“诗无达诂”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诗无达诂”原本是论《诗经》的,以后引申为: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作出不无道理的无穷无尽的各式各样的解释。这一结果首先是由文学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决定的。“诗言志”,志本在心,发之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我们难以用今天的语言去对昨天诗人用他自己的语言所表现的特定的感情做出绝对准确而透彻的解释。这里说的是,昨日诗人的本意是存在的,只是今日的读者无法同昨天的作者同一。解释是可能的,但是“达诂”却是不可能的。“达诂”的不可能是因为“达志”的不可能。“达志”的不可能是由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宽泛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有诗。”解释的可能性由于接受者的不同而众说纷纭,千姿百态,即所谓“见仁见智”。
这种普遍的解释的可能最后导致语言的不可能。《文心雕龙·神思》云:“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言不尽意”是常有之事。因为诗人对特定情境所触发的特定的感兴之志、之情、之意的表达具有不可重复性,所以,一旦作者用语言来表达时便总是难以尽物尽意,如刘禹锡《视刀环歌》所谓“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为了超越语言的局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了“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韵味说,他强调创造与欣赏都应突破有限的“象”,而把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视作诗的极至的理论。看来,意会和沉默或许可以达诂,但是,这却根本不是解释,并且也不需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