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历史典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4 15:27:27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历史故事:说在一次战争中,某国的一员大将在战场上擒获了敌方的一个重要人物,在战争结束后论功行赏的时候,一个皇族的王爷(好像是国君的弟弟,是一个颇有野心的人)跳出来争功,声称敌方的大将是自己擒获的。国君也无法作出决断,只得让被俘的敌方将领自己来指认是由谁擒获的。这时,一个想讨好那位皇族王爷大臣站了出来,向被俘获的敌方将领介绍两个人。在介绍的时候,他向那个王爷拱了拱手,用恭恭敬敬的语气介绍说这是谁谁谁;接着,又向着那个大将随手一指,满不在乎地介绍了一下。那个被俘的将领从大臣介绍的语气和神态中判断,觉得承认自己是被高贵的皇族王爷擒获比被那个大将擒获更有面子,于是竟然不惜歪曲事实,本该属于那个大将的战功就这样被那个王爷冒领了。后来,国君的弟弟篡位夺权的野心也逐渐被暴露出来了。
这个故事是一个真实的典故,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比较有名的事件。但是鄙人一时怎么也想不起究竟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的了?它发生在哪个朝代?涉及的历史人物究竟是谁?请喜欢历史熟读历史的诸位贤达给个提示,本人将不胜敬佩!
二公真乃强人也,回答得滴水不漏,有理有据!我还想说一句的是,鄙人对两位列举的这个典故印象不是很深,也就是说很可能是从另外的一个故事中读到的,我还想问一问在历史上有没有另外的某一件与“上下其手”这个典故具有相似情节的典故?请各位贤达再帮忙仔细梳理一下!

上下其手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二十六年,楚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 颉遇王子弱焉。 ”
  故事:公元前547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穿封戍和公子合围郑国大夫皇颉,穿封戍俘获了他。在战后,公子围争功,穿封戍不服,请太宰伯州犁裁决。伯州犁有意把手抬高对皇颉介绍公子围,把手降低介绍穿封戍。皇颉会意说是公子围俘获他的。

  典故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夏天,楚国进攻郑国(国都在今新郑市)。楚军的前锋将领有两位,一位是平民出身的猛将穿封戍,另一位是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圉。穿封戍英勇善战,机智多谋,公子圉出身贵族,胆小怕事,所以每每征战,公子圉总是跟在穿封戍的后面。
  战争刚一打响,穿封戍便一马当先,冲上前去,和郑军守将皇颉厮杀开来。几个回合下来,皇颉渐渐力不从心。仓皇之中,皇颉马失前蹄,滚下鞍来。穿封戍跃马飞奔过去,将皇颉活捉。
  战争结束后,公子圉心里很不舒服,他觉得,这么好一个机会,平民出身的穿封戍竟然抢了风头,自己却颜面扫地。于是,他横下心来,耍赖说皇颉是自己俘虏的。穿封戍早对公子圉的仗势欺人怀有不满,这次自然不肯相让。二人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起武来。
  后来,他们请随军的太宰伯洲犁做公证人,判定是谁的功劳。伯洲犁命人把皇颉带来,向他说明原委,然后故意把手抬得很高,毕恭毕敬地指着公子圉说:“这位是公子圉,他是我国国君最宠爱的弟弟!”接着,伯洲犁又把手压得很低,不屑一顾地指着穿封戍说:“这个人叫穿封戍,是我国方城外的一名小县尹。你看清楚了,这二位中的哪一位生擒了你?”
  很明显,伯洲犁有意偏袒公子圉。皇颉从伯洲犁的手势中明白了他的意图,于是指认说是公子圉俘获了自己,还拍马屁说:“公子圉身手过人,骁勇善战,在下服输。”于是伯洲犁便把生擒皇颉的功劳判给了公子圉。不久,公子圉加封,伯洲犁提升,穿封戍被贬,皇颉脱险。示枉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