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寂寞深闺 格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8:29:43
点绛唇·寂寞深闺
【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

格体:全词上下两片,共9句41字。上片第二、三、四句,下片第二、三、四、五句押韵,均押仄声韵。上片第二句第一字,第三句第一字均宜用去声;下片第四句第一字亦宜用去声。下片第三句为三字句,用上二下一句法。

上面是网上找到的,我的问题:
1、为什么会有可平可仄的字?(上面的“深”“几”“干”和“望”)
2、上阕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和下阕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什么是仄声而不是仄韵呢?
3、“去声”是什么意思?
4、“上二下一句法”是什么意思?

因为对词不是很了解,如果提得问题有点白痴,也希望大家能够耐心的解释给我。希望不要去网上复制没用的应付我,我是很真诚的请教大家的。
补充:
2.仔细看,词谱里是有押韵的要求的,是不是这个标的人忽略了?应该是押韵吧。

1、为什么会有可平可仄的字?
“可平可仄” 指在某诗词中这个字的位置的音调限制不大,可以是平声字,也可以是个仄声字。

2、上阕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和下阕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什么是仄声而不是仄韵呢?
平声和仄声是对诗词中每一个字的声调的要求,而平韵和仄韵是对诗词中每一句尾字押韵时声调的要求。此处表示字的声调要求,可不押韵。

3、“去声”是什么意思?
阴平普通话声调的第一声,高而平,叫高平调。发音时由5度到5度,简称55。例字:妈、督、加、先、通。

阳平普通话声调的第二声。由中音升到高音,叫中升调。由3度到5度,简称35。例字:麻、毒、荚、贤、铜。

上(shǎng,音同“赏”)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四声中的第三声。由半低音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叫降升调。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简称214。例字:马、赌、甲、显、桶。

去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四声中的第四声。,由高音降到低音,叫全降调。由5度到1度,简称51。例字:骂、度、价、县、痛。

4、“上二下一句法”在一句三字之中,意义与文法分成上下两节。前两字一节,第三字自成一节。

首先你要弄清楚词牌和词的区别

词牌就是一个格式规定,在这个规定下可以很多首词,

1
所谓可平可仄是说在写这个词牌的词的时候,这个位置可以用平声字也可以用仄声字
2
是词牌不要求这个地方压韵,但是有些情况下,比如这首词,作者也会压韵
3
去声是仄声里面一个分类
4
这个我不知道

你的补充
1
所谓可平可仄其实也分为两种
本来是仄声字,但是可以用平声
本来是平声字,但是可以用仄声
你看的那个定格应该是把这个但是忽略了
2
这首词在这两个位置是压韵的,但是这个词谱没有这个要求

帅帅的老木匠 回答的很好 不过我认为第二个问题解释得并不很好 格律诗词中的去声,应该是古韵的平上入去,而不是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现代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而成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