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论述中的漏洞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1 05:18:43
苏洵在论述中的漏洞有哪些,也就是说不足之处

但另一方面,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所淘汰。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 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1.苏洵认为韩、魏、楚灭亡的原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历史却并非如此。韩、魏与赵原本一家,三分晋国而成。晋国原为诸侯强国,晋文公重耳得周王宠信,“封晋侯为盟主,合诸侯修盟会之政”,可见晋国之盛。到晋顷公失政,“六卿树党争权,自相鱼肉”,最终分裂为魏、韩、赵三国。三国互相攻伐,国势日衰。至公元前341年,魏军攻打韩国,五次交锋,韩军损失殆尽,都城被围。被齐国坐收渔翁之利,奇袭魏国。魏国回兵来救,中埋伏,主将庞涓被杀,统帅太子申被捉。而此时,秦国落井下石,以商鞅为大将攻打与之相邻的魏国。魏军战败,魏惠王“迁都大梁去讫,自称梁国”,韩国亦无力抗秦。可见魏、韩之丧源于诸侯见的相互攻伐,而被秦国所乘。而楚国与秦国同为大国,但秦国有商鞅主持变法得以昌盛,楚国却宠信奸臣子兰与靳尚,远离贤臣屈原。结果,楚怀王被拘留郁秦国,死于他乡,屈原抱石投汩罗江而死。楚襄王依旧宠信奸臣,贪欲苟安,无报秦之志,将楚国的前程葬送。可见,楚之灭亡源于楚王近小人而远贤臣。
2.苏洵认为齐、燕、赵王国,原因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历史并不完全如此。其中,齐国自齐桓公不记管仲一箭之仇,而用他主持国政,得成霸业,享受见周王无需下拜之礼。至田和继位,传至齐威王田齐,拜邹忌为相,国势鼎盛,“楚、魏、韩、赵、燕皆为齐下,推为盟主”。但此后,齐国便再无进取之心,后代自恃国强,结交秦国,至齐王建在为,“四十四年,不被兵革,下安于无事,从不曾演习武艺”。至亲兵攻来,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齐王建迎降,齐亡。其中不乏不救五国,失盟友的原因,但更多的则是骄傲自大,盲目自信的结果,而燕国深居北方,中间与秦隔有赵。秦要灭燕,必先亡赵。至于苏洵“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理论,简直无稽之谈。至于赵国,正如苏洵所说“惜其用武而不终也”,错用主将而至亡国。作为身处北宋的苏洵,也许这些见解过他过于苛刻。毕竟,他只想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