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杂志报纸等刊物工作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9 03:02:15
我现在学的是网络编辑,这期主要的内容是新闻学方面的,我渐渐发觉我对这一块很有兴趣。我很想到相关部门工作。杂志社报社等,我本身喃对时尚方面的专题兴趣浓些。
我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喃,望高人指教。
四川日报集团和成都日报集团都很向往进

[杂志人需具备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传播学、广告学、营销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
  个人以为,期刊今后将面临两大命题:深阅读与话语权。前者是如何阻止文字的垃圾化,提倡美文阅读;后者是如何设置议题,争得话语权。

  阅读偏好的两种流行趋向,一是功能化阅读,二是娱乐化阅读。智能手机的出现将加重阅读的“标题党”倾向,浅阅读、快餐阅读、功能阅读似乎不可避免。在这种大背景下,杂志这种古老的阅读模式如何延续?我认为,杂志应始终秉承情景阅读、品位阅读。杂志除版式整体爽眼外,说话的腔调也很重要。老读者会说,这本杂志就是这么说话的!杂志的语体、语势是杂志生命的一部分,舍此则杂志灵魂无存。《新周刊》要求记者、编辑?尽量自己操刀,外约作者最好风格一致,文体尽量减少对话体,以保持某种杂志腔调。无论编辑?、记者个人品位如何,他的文章必须符合杂志的腔调。杂志人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分裂人格”,以《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晓峰为例,在杂志上是客观新闻体,但一到了博客里就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两者不可互换。

  未来媒体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议题设置能力上。近年来,国内网络媒体抢话题现象日益蚕食传统媒体的领地。从“周老虎”到“富二代飚车撞人事件”,传统媒体甘当配角,只有跟着走的份儿。

  《新周刊》的经验证明,专题策划仍是杂志生存的不二法门,无论是传统杂志还是电子杂志,专题策划都是杂志人的看家本领。传统杂志与互联网应是一种共生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杂志具有一种萃取与提升功能,面对海量资讯更提供“社会学想像力”,一种穿透微观事件与宏观背景的观察能力与心智。这便要求杂志人既要有观察力的“智”,又要有人文关怀的“心”。互联网制造了资讯泛滥,就有盘点简化资讯、提供见解的需要,这就是杂志的任务之一。

  除深度报道、调查式采访之外,杂志更是一项策划者生存的游戏。说白了,好专题都是策划出来的。杂志的诞生自策划开始:杂志名称、LOGO、内容定位、广告语、栏目构成、标题版面、影像元素、纸张开本、印刷油墨、终端渠道摆放……杂志人从来就不只是Reporter(报道者),他还应该是Maker(设计者),懂得Mastermind(策划)的高手。

  《新周刊》专题策划总结出取舍的四个原则:1.趋势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