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得不到唐玄宗的赏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5 13:19:11
急用

一直以来,李白都有一个理想,他的理想不是当大诗人,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能够入长安,成为宰相,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
他希望涉足于政坛,辅佐皇帝。
李白42岁那年,被皇上招入皇宫,奉为翰林供奉。
在唐代,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成为翰林学士,为皇帝起草招书的人;而另一种是专门为皇帝贵妃写诗,粉饰太平的人。
而李白恰好成了后者。
李白的诗文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政治才华却无法拖展。
当李白越来越发现,他现在所谓的翰林,并不是自己原来所想像的那种理想时,李白选择了离开。离开长安,离开京城。
与其在这里为皇帝写诗,粉饰太平,倒不如自己纵情山水,自由创作。
李白离开了,皇帝其实是不舍的,但最终还是让他走了。送了他许多黄金。
李白离开长安,去了洛阳。
其实皇帝并不是不赏识李白的,相反,皇帝欣赏李白的才华,只是他看到的只是李白的另一面而已。
那个时代,要想当上可以起草招书的翰林,是需要通过科举考试的。李白没有走考试这一条路,自然无法实现那个理想。
这也就是李白为什么追了一辈子的梦,也没有成功的原因。
但是,李白却因为诗文而出了名。
说李白是生不逢时也好,是壮志难酬也好,我们的政治家李白最终成了诗人,并以他的诗句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搜狐博客 > 诗仙太白 > 日志 2006-07-14 | 唐玄宗与李白

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带着经天纬地的雄心和摇天撼地的豪情,从蜀地奔向长安。

公元742年秋,唐玄宗接连三次下诏召请李白进京。四十二岁的李白用了整整十七年的时间,终于走进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唐京城长安!

十七年里,他曾“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凄惶,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南徙莫从,北游失路”,经受了众多官僚的冷落与轻视(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十七年里,早就散尽了出蜀时所带“三十万金”的李白,还要经历穷困的窘迫。但是这些对于李白都不足挂齿,他的心只向往着天子的长安,在这种向往里,梦想与追求越发的炽烈了。怎么样?如今天子召唤我了,而且是连连召唤,他想见我比我想见他还要急切呢。多少艰辛挫折,多少屈辱歧视,全都风卷而去,“仰天大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