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 福兮祸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1 05:43:09

关于昭君出塞的使命,有人说:“昭君当时处于,在汉朝方面,社会矛盾重重,农民起义已经开始,人民要求和平;在匈奴方面,五单于争立,内部不团结,加之灾害发生,各族的进攻,也是矛盾重重,人民也要求和平。因此,当时汉匈不能不和平,这次和平是通过和亲的方式实现的。”这样说法,容易使人发生误会,以为昭君出塞前,汉匈之间还没有实现和平,直到昭君出塞时和平才开始实现,因而好象昭君出塞的使命是去实现汉匈之间尚未实现的和平。还有人说:昭君出塞,“寄托在她身上的政治使命,是恢复中断了二百多年的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这也同样容易使人发生误会,以为昭君出塞前汉匈之间还没有友好,直到昭君出塞时才恢复了友好的关系。事实上,汉匈之间之由战争转为和平,由敌对转为友好,早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 (公元前51年)即已实现。及至昭君出塞时,连远走西方与汉敌对的匈奴贵族残余势力--郅支,也已经被消灭了。特别是呼韩邪与汉的关系,不仅早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已经和好无间,而且昭君出塞前十年还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史载公元前43年 (元帝永光元年),呼韩邪与汉使者韩昌、张猛俱登匈奴诺水东山,刑白马,共同盟誓,约定“自今以来,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有盗窃者相报行其诛,偿其物,有寇,发兵相助。汉与匈奴敢先背约者,受天不祥。令其世世子孙尽如盟。这当然是十分团结友好的表现。因而昭君的出塞,就不能说是为了实现汉匈两族之间的和平,或是为了恢复断了一百多年的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昭君出塞是汉匈两族已经敢得了和平、团结和友好的结晶(结果)。因而她出塞的政治使命,既不是去实现汉匈两族之间的和平,也不是去恢复已经中断了的友好关系,而只是去把汉匈两族已有的和平、团结和友好的关系进一步予以巩固和加强而已。
  昭君对于自己出塞的使命贯彻始终。她不仅在匈奴生儿育女,安心过着住穹庐 (即毡制帐幕)、被毡裘、食畜肉、饮酪(乳浆)的游牧生活,而且为了最后完成她的使命,不惜忍受一定的委屈,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大阏氏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本来,匈奴人“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乃是原始群婚制度的遗留。这种风俗,比之汉人的伦常规范,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一种落后的现象,不值得赞扬。因此昭君曾上书成帝,要求归汉。但当这种风俗在匈奴社会仍很流行的时候,作为一个“和亲使者”,如果不能“从胡俗”,那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