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啸是由哪两个板快挤压引起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10:37:36

印度洋海啸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引起的。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印度板块与缅甸板块

  印度洋大地震如何引发海啸?
  海啸的发生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是外来天体撞击引发的,这几乎已经是常识了。海底地震可以引发海啸,但却不一定引发海啸。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
  所以,要分析此次印度洋海啸的成因,还要从地震的成因说起。
  现代地震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就是板块理论。按照板块理论,地壳是由许多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又可以分为大陆板块或是大洋板块。板块相互之间的碰撞、挤压、滑动以及上下错位等运动可以产生地震,同一板块上的不同部分的碰撞、挤压等也可能产生地震。从地质上说,地震通常发生在断层部位,也就是不同板块相接之处,或是某一板块不同部分的结合处。如果是比较完整、稳定的一块(通常是一个大板块的一部分),发生地震的可能就很小。我国贵州省就是一个典型,地质上被称为西南陆台,历史上没有强地震记录,今后发生强烈地震的可能也非常小。不过我国除了贵州、浙江以外,其它各省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均有6级以上强震发生,震源很浅(一般只有10—20千米),因而构成了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是在印度洋底部所谓“俯冲带”(subductionzone)发生的。这一俯冲带是位于印度洋海面下约10000米深处的印度板块与缅甸板块发生上下错位运动构成的。印度板块原来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12月26日,印度板块的大约1000千米长的一块向缅甸板块(另一种说法是亚洲板块)下方“俯冲”,造成印度洋洋底局部先向下再往上的运动,结局就是灾难性的大海啸。要理解这一点并不难,如果把印度洋看做一盆水,水盆底部先下后上那么突然一晃,水当然会泼出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