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僧侣制?请具体说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16:26:37
古希腊的一种制度

隐修制亦称“僧侣制”,是基督教(主要指天主教和东正教)中信徒离世苦修的一种主张和制度。“隐修”一词源自希腊文monos,意指“独居”、“独身”,后被天主教用来专指那些为保持其信仰的纯洁与专一而“遁世独修”者。
隐修制度源自公元3世纪,当时一些基督徒为躲避罗马帝国的迫害及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厌倦而隐居荒漠,自觉禁欲苦修,寻求在冥思祈祷中达到与基督合一的升华境界。他们最初采取了独修的方式,即独自遁入郊野荒漠,以安全与世隔绝的生活来潜心虔修。如3世纪时保罗·安高勒达为了逃避罗马皇帝的迫害,曾只身在深山隐居数十年,被教会尊为独修生活的创始人。而3世纪末叶埃及的安东尼弃家出走,在底比斯的旷野隐居独修,而曾影响到四周广大地区,使人们纷纷仿效追随,形成隐修高潮,他也因此被称为天主教隐修之父。随着独修者的日益增多,埃及的帕科米乌率先倡导集体隐修生活。他在4世纪开始创立隐修院,把分散独修的信徒们组织起来,并为之制定了统一的修道生活规则,从而使最初的独处隐居之风发展为集体隐修的制度。

天主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一些对帝国统治和官方教会不满的教徒也以隐修生活作为解脱,从而使修道者日增。在罗马帝国崩溃、西方中世纪社会形成的过程中,不少修院逐渐成为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正统教会也以支持修道生活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的势力,巩固其社会地位。这样,隐修制在中世纪欧洲得到巨大的发展和完善。其间,从古代隐修院兴起了各种不同的隐修修会,各会以修院为中心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制定出系统、严格的隐修规则。

从西方天主教的隐修传统来看,自4世纪亚大纳西将隐修制传入西方之后,各种修院便在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地普遍建立起来。6世纪时,意大利人本笃在罗马郊区的卡西诺山创立“本笃会”,拟订出详尽的修会规章制度,让修士发绝财、绝色、绝意“三愿”,将敬主虔修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使西方隐修制更加成熟和完备,本笃会本身也成了此后西欧各修会的楷模和典范。910年,法国公爵威廉三世在克吕尼创立修道院,请著名神学家伯尔诺任院长,从而产生了“克吕尼修会”。因该修会反对教会内部神职买卖等腐败现象,要求教会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主张加强神学教育和神职人员的修养而形成了西欧的克吕尼改革运动。11世纪,法国本笃会修士罗贝尔在第戎附近的西多旷野建立“重整本笃会”、亦称“西多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