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玲的文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9 03:46:09
我喜欢她写的文章!!
我要文章,不是介绍

那里有您想要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83129.htm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一脉文心终有渡
时光的隧道穿越了半个世纪后,缤纷的世事已经在心中蕴蓄成一座巨大的水库,一旦起动记忆的闸门,往事的水瀑便会直泻而下。
喜闻香港《大公报》将庆祝她的五十周年诞辰,十分欣悦。诞辰与新中国的建立同一华年,光凭这一点就该喜气洋洋。喜气洋洋中不由得突然想起:五十年前,我是看过这张报纸的。
生有涯,知无涯。以我这个年过半百说老不老说小也不小的人来讲,要讲五十年前的"古",多少有点妄充老者,少说也有与《大公报》谬托知己之嫌。但是,不揣冒昧,我还要据实奉告:五十年前,我这个六岁孩子,的确看过《大公报》--尽管过程是那样偶然和微不足道。
1948年我六岁,是家乡城隍庙小学的二年级学生,初识文字,懵懂淘气。只有一点至今还可说道:名字中有"文"的我,自小痴迷于"文",打初识文字起,"一片有字的纸头都不放过"。
初冬某日放学回家,母亲引我和长我两岁的姐姐去看一间将由我们姐妹俩独享的"闺房",说是特为我俩布置的。姐姐看着母亲即将临盆的身子,无庸言说就体会了母亲的苦心,而小不更事的我,听说姐姐和我将有单独住宿的房间,乐哈哈地一蹦老高。
说是"独享的闺房",那当然是笑微微的母亲"美其名"。其实,那只不过是从楼梯下的"谷仓间"开辟出来的鸽子笼式的板棚,这间不能算房的"闺房",其大小刚刚能铺一张床,没法坐没法站而只可钻进去躺,人在床沿一伸脚便会伸到"闺房"外。这小"闺房"的好处是与母亲的卧室相连,板壁门一关,却是个谁也不会觉察的暗室。
母亲在那个年代绝对没看过《地道战》,却能娴熟此等战略部署,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