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彦 钓虾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2 01:17:25
谢谢 帮我找下钓虾这篇文章的感受好吗 谢谢

那年冬日,太阳暖融融。土路在绿野中弯曲成金色,与小河时而擦肩时而分手。时有屋弄可穿过,时见几幢整洁的小楼列队路边,时见几群槿树围篱的农舍。我问村人,王鲁彦,很久以前去上海学生意的王鲁彦,祖居何处?乡老说不知道。

  也难怪,鲁彦是笔名,只好说出了一位友人告诉的小名,仍是无人知晓。据老教师顾老先生说,鲁彦确确实实是北仑新区王隘村人。据一位老师说,读鲁彦描写的钓虾情景,分明是发生在这一带河边的。一位工笔花卉画家——从小在王隘长大的老师也说:鲁彦的家确在这一带,不过屋宇坍圮,已成了人家的猪圈。听了以后,未免有逝水之叹。毕竟过去了70多年了呵!

  近读鲁彦的《父亲的玳瑁》,那只名叫玳瑁的白底淡黄花斑的极有情义的猫似乎正从土路上窜过,比眼前墙边那只懒洋洋的白猫有灵性多了。透过时间的雾障,我似乎仍看见鲁彦的父亲——王宗海老先生,一位退休老店员,在弥留之际,正用手慈爱地抚摸着玳瑁那蓬松而有弹性的背部。然而,分明又是幻影,猫不过是文章的线索,那篇文章表明,父亲过世之后,鲁彦确是举家远徙了。

  鲁彦原名王衡,又名返我,后改忘我。6岁在举人王志珊处念私塾,14岁入贺氏养正初小,半年后入邬隘灵山学堂读高小(著名音乐家周大风儿时亦曾在此就读)。18岁春,他回首望了望旧居,望了望那只有情意的玳瑁,迈下了门前的石阶,上了航船,在家乡的岩河里蜿蜒前行,又下船翻过育王岭,再乘航船往宁波而去,到上海三菱洋行开始了学徒生活。

  1920年加入蔡元培、李大钊创办的工读互助团。1923年进“北大”中文系当旁听生,听鲁迅讲授中国文学史,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学世界语,加入了文学研究会。从1926年短篇小说集《柚子》出版,蜚声文坛。1937年投身抗战,在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三厅工作。1944年8月20日因颠沛流离,肺病不治,病逝桂林,葬于七星岩。周恩来曾致电吊唁。

  茅盾的《王鲁彦论》认为鲁迅、鲁彦有着某种联系,指出鲁彦小说里最可爱的人物是一些乡村的小资产阶级,不过多少已经感受着外来工业文明的波动。(这就不同于鲁迅小说里的农民形象了。)学者苏雪林称鲁彦为“鲁迅高足”;鲁彦的夫人覃英透露:鲁彦“不止一次地说过鲁迅是他的导师。”赵景深认为鲁彦属“鲁迅一派”。对照作品来看,以上论述颇有见地。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