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请作介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2 13:59:11

汉语拼音出现的背景是:当时满清统治的中国总受西方侵略。于是很多人认为华夏-汉族文化不敌西方文化,于是就打算全盘西化。西化的首要就是废除汉字,废除汉语,说英语。废除汉语就要先废除汉字,于是搞了无数套拼音文字,来代替汉字,打算一步一步的废除汉字。这个思想一直到了解放后都没停过。但汉语拼音方案都不理想,因为汉语中同音字太多太过了。于是打算象朝鲜文字那样,先搞方块字革命,于是汉字被简化了。
汉字简化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进一步简化,成为二简字,第三步就是形成方块字状的拼音文字,最后形成拼音文字。
可到第二步就遇到麻烦了,二简字很难使用,给文字带来无数混乱,于是现在我们都在使用简化字。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18088&extra=page%3D1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汉语拼音的近代史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指出,“国恶乎强?民智斯图强,民恶乎智?尽天下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沈学说:“欧洲列国之强,……有罗马之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