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和朱元璋是什么关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4:32:51

他们可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啊自然没什么关系了。
  朱敦儒(1086—1175年),字希真,河南洛阳人。她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具有超然不群、不受凤凰管、不归麒麟辖的性格,他常以梅花自喻,不与群芳争艳。早年隐居不仕。两次举荐为官而不出。绍兴二年(1132年),宣谕伎明又向朝廷推荐朱敦儒,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很多翰廷在臣也称颂他的学问与人品,所以高宗皇帝下诏命他为右迪功郎,并命肇庆府督促他赴临安任职,敦儒仍不肯受诏,在众朋的劝勉下,他方应诏到了临安。赐进士出身,授以秘书正字,尔后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典狱。后来因主张抗战,发表主战言论,并于主战派李光等人交通,受到右谏议大夫汪勃的弹劾,于1149年被罢官。 朱敦儒是宋代一位著名的词人。其负早期秀婉工丽,注意词的格律和四声,多写隐居生活。南渡后,家国之难,流离之苦,尤其是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慨使他的词风大有改变,使他唱出了具有这个时代特征的愤激慷慨的主旋律。后来秦桧当政,选用一些文人来装点门面。加之秦桧之子秦(火+喜)喜欢工词与乐府,朱敦儒再次出仕,被任命为鸿胪少卿,秦桧死,郭儒又被罢官。他的后来出仕,众说不一。宋高宗说:“此人朕且囊荐以隐逸命官,置之馆阁,岂用始怡退而晚奔竟耶。”看来,他后来出仕是有难言苦衷的。
  朱敦儒有《樵歌》,也称《太平樵歌》,有人把他的词风分为三段:即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词风激越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这三段又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格调的三部曲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明代皇帝。即明太祖。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寒,少年时在皇觉寺为僧。元末,参加红巾军郭子兴部下反元,旋称吴国公《后称吴王》,灭陈友谅、张士城,出兵北伐,克燕京,历15年而成帝业。年号洪武。在文化上,提倡孔教,尊孔子为圣人。论孔学是“治国之良观”。万重藏书的收集,战争期间,令部下访求图书,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移师北伐,命征虏大将军徐达往北京接受元朝皇室藏书,运至南京。洪武元年(1368年)下诏征求民间藏书,建“大本堂”为藏书处所。洪武十年(1378年),又命“有司访求今年书籍,藏之内府,以资观览”。并“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以此达到“治国以教化为先”的统治目的。卒谥高皇帝,庙号太祖。

都姓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