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交泰殿简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7:43:58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嘉庆时重建。交泰殿位于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收存于此,遂成为储印场所。同时,这里又是清代皇后举礼受贺的地方,皇后的册、宝也存放此处。皇帝统驭天下,而皇后主内。交泰之名即寓乾坤相交、天地和会、国家上下风化相通、长治久安之意。

殿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均为3间,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鎏金宝顶,小于中和殿。殿中设有宝座,宝座后有4扇屏风,上有乾隆御笔《交泰殿铭》。殿顶内正中为八藻井。清代封皇后,授皇后“册”、“宝”的仪式都在这里举行.

每年元旦、冬至、千秋(皇后生日)三大节日,皇后要在交泰殿举行典礼,接受皇贵妃、贵妃、妃、嫔、公主、福晋(亲王、郡王的妻子)等的朝贺。清顺治鉴于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规定太监不得干预朝政,同时把御旨铸成铁牌竖于殿中。

存放二十五宝:二十五宝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印章,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将代表皇权的二十五宝存放在交泰殿。这些玉玺由内阁掌握,由宫殿监的监正管理,用时须请示皇帝,经许可后方可使用。存放在这里的每方宝玺各有不同的用途: "皇帝之宝'用于颁发诏书、录取进士时公布皇榜;"制法之宝"和"命德之宝"用于谕旨臣僚和奖励官吏;"制驭六师之宝"用于军事。宝玺置于宝盒内,上面覆盖着黄绫。现在,宝盒仍按原来的位置陈设在交泰殿。

铜壶滴漏:也可称为漏壶,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器。早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用水滴漏的计时方法。陈列在交泰殿的铜壶滴漏,是乾隆十年(1745年)制造的,这是中国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漏壶。

大自鸣钟:交泰殿内陈列的大自鸣钟,是嘉庆三年(1798年)由清宫造办处制造的。其外壳是仿中国式楼阁型的木柜,通高五米八零,共分上中下三层。钟楼背面有一小阶梯,登上阶梯,可以给自鸣钟上弦。自鸣钟走动后,可按时自动打点报刻。现在,这座自鸣钟已经历过二百个年头,却仍能正常准确地走动,打点报刻时,声音清脆宏亮。由此可见它的制造工艺非常精良。

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