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话剧《雷雨》中主要人物周朴园的意义,并谈谈认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9 03:07:13

周朴园
从“反叛社会”到“归顺社会”到“回归社会”
人物对内(家中):
过去:始乱终弃(对侍萍)
现在:压制(对蘩漪)
人物对外(矿上)
过去:“淹死2200个小工,从每人身上捞300洋钱!”
现在:“开枪打死工人!” (鲁大海口述)
一、 周朴园在剧中“进行时”的人物形象(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1、与外人,下人的关系:
经常以命令的口气说话,与人交往不带商量
在下人眼中有绝对的权威(第一幕中的鲁贵擦鞋)
对不满意的人或事绝对不会轻易放过
2、与蘩漪的关系:
“什么都依着他,什么都不可商量。”
对周朴园习以为常,无可奈何。除了爱情,接受周朴园的权威。
“喝药”一段要她做出服从的榜样。病的好坏为次要,维护他的权威是主要。
3、与周萍的关系:
周萍绝对佩服父亲,对父亲信服。周萍本质软弱,对于爱上他的两个女人来说都是悲剧。他对蘩漪的恋情并不是反抗父亲,更多是为了情欲和不用负责任。
二、 人物形象的实质:典型中国男人形象
从“反叛社会”到“归顺社会”到“回归社会”
1、 年轻时对社会的反叛(教育背景,与侍萍相爱)
2、 从“踏上归顺之路”到“社会上的好人物”
①“踏上归顺之路”(与有钱门第的小姐)
②“社会上的好人物”的牺牲品(与蘩漪)
③“社会上的好人物”的正常反应(与鲁妈)
3、“天性的回归”(序幕、尾声中的老人)
周朴园在放弃侍萍那一刻就踏上了人生的归顺之路。
30年前的侍萍
有钱门第的小姐 是周朴园踏上生活归顺之路的起点
18年前的蘩漪
1924
周朴园出场时55岁 19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
19世纪欧洲 社会主义思潮上升 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
大学地域和历史背景对其人生道路的影响
侍萍识字 世袭为奴 周朴园曾对她的感情是真挚的
男性在事业,家庭和爱情发生冲突时永远会选择事业。
事业地点轨迹 无锡—哈尔滨—天津 步步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