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东海孝妇的典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7:31:49
要简单一点的白话哦~~ 谢谢你咯~~

东海孝妇

据史料上记载,汉时的琅琊郡东海县治就是现在的临沂市郯城县,那么窦娥的原型东海县寡妇周青确乎是有此人了。现郯城县城东南方有一座很大的坟墓称作孝妇冢,葬的大约就是周青的尸骨。最初的孝妇冢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土丘,直到清初才得以重修,旁边还立着康熙皇帝题写的碑文。自从元时关汉卿著名的《感天动地窦娥冤》问世后,东海孝妇也跟着出了名。不过根据民间的传说,周青的死却并没有窦娥的曲折复杂,她是被婆婆迫害死的,而且她也不似窦娥那般行刑时“血溅白练”,鲜血飞溅到白布上,她流的是白血,现郯城县南有村名“白血汪”的就是了。
东海孝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已无从查考了。封建社会的史学家们对这样的小人物是不屑于记载的。就算是最初的记载,也只是为了渲染一名东海官员于公的断案公正。民间的传说也多是描述孝妇被杀后的情景,“刑时血流变白,六月飞雪”,“自此东海大旱三年”。至于孝妇因何而死却没有统一的说法。大致是周青嫁后数年其夫暴卒,只好和婆婆相依为命,但这种日子也没过得长久,有一天婆婆病重,周青煎药送给婆婆时不慎把药碗打碎在地,婆婆怀疑她是有意而为,遂一纸诉状告到官府,被判忤逆处死,几年后官员于公再审理此案,东海县才“天降甘霖"。民间的传说大意如此。看来孝妇的命运是够苦的,不但未能有举案齐眉的夫妻情分,连奉孝也被误解以至于被剥夺了生存权。当整个社会去碾压一个人时,个人是无法与之抗争的,更何况一个低眉顺眼、只知道逆来顺受的弱小女子呢?甚至在被剥夺了生命时也是悄无声息,绝无窦娥那样的悲壮。孝妇只是一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如果上天真的有灵的话,也决不会想到更不会怜悯这样的小人物,所谓“六月飞雪”“三年大旱”不过是一种天象巧合,或许只不过是善良人们的一种祁愿和寄托而已。
站在这孝妇冢前,聆听着松涛的阵阵回响,感觉到人和自然是多么的和谐,又是多么的不和谐,真是“岁月如水,生命如歌”啊。每年每夜的清明,周围的坟墓纸灰纷飞的时候,孝妇冢却孤独地坐在那里,没有人祭奠——它已经被人遗忘了。白天的时候,孩子们在上面玩乐,黄昏时间,不知名的鸟儿在上面憩息,早晨的阳光洒在它身上,傍晚的暮影又把它吞没。它也许要永远地寂寞下去了。现在的人们已没有时间去发思古之幽情,他们要在宦海和商海里沉浮,为自己谋得更好的生活。谁能说时间没有距离呢,人们面对着这东海孝妇,已经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