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的学问很高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23:00:45

由于对易中天先生的关注,上网首件事是检索关于他的信息。其中一条让我一震,“央视主持讲史脱鞋示范惹争议 被指名利双收”,于是点击了细读。
先看一下我摘自“百度——易中天吧”的文字:
在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时,易中天讲到“灌夫因避席的原因在丞相田虫分的婚宴上闹酒”。那么,“避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让观众理解得更透彻,易中天特意拿了张席子铺在讲台上,然后脱下鞋子示范汉朝“避席”的礼仪动作。对此,一些学者和他的朋友认为他这样亲自示范有失学者身份。另外,对易中天大量引用现代词汇的“文评书”式的讲座方法,一些人则评论为“误人子弟”和“满嘴跑火车”。
纵观全文,让我有一种震撼。
现在做学问难,做真正的学问更难呀。我要问那些高等学府或高层、高级知识分子们,什么是学问?做学问为什么?怎样做学问?
社会的基本元素是人,以人为本,是人所共知的。学问是为人所用的,学问的总结与传承尤为重要。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不同层次的人有其在社会中相应的重要性。而学者们治学、著书立说、培养更多更好的杰出人虽然重要,但现在的中国高中基本上普及了,大学毕业虽说以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但对于地方来说还是有距离的,那些学者们更不用说了。专家学者们对于老百姓来说很神圣、很遥远,而那些编著得书籍不太易被接受。这也就显现出现代中国社会在教育方面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有以人为本的学问,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吗?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好实在好。
但中国提倡并实施了素质教育,同样国家也在下大力度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可对于教育部来说,素质教育难,用句话说“路漫漫其修远”,实在头疼。为什么难呢?
——观念
观念这东西很复杂,是综多种思想集合,经千年洗礼,一代代传承至今的认知观(我个人没什么知识,瞎说)。也正是观念影响着社会中各种行为。看看我们的教育,说是素质教育,可哪里不是“只打雷不下雨”,说说可以,可哪不是想多教出点高分的孩子来呢?一个学生的优异,一位老师的优秀,一所学校的优越哪个和分数分得开?难道这不是现代教育中的观念吗?
其实那些指指点点的专家学者们,说易先生当众脱鞋示范“斯文扫地”。但我要说,诸位高人,身为学者不要太肤浅,人家为人师表以身示范是为让观众理解透彻。这也正是易先生受人爱戴和拥护的原因,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