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的来历及时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6:13:56

1.三伏的时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
2.三伏的来历:伏是五行学家对季节的说法,本来四季春、夏、秋、冬为木、火、金、水。木生火而火克金。有火相克,秋天就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五行学家就把这段时间称为“伏”,也叫“长夏”,五行中为“土”。加入长夏后一年就是五季。这样木、火、土、金、水,都是相生关系。因为秋天属“庚辛金”所以从“庚日算起。又因为最热的时间是夏至后20到30天开始,所以入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再因为庚日到夏至的时日相差比较大,于是有40天“伏”和30天“伏”之分。一般立秋后还有一“伏”是基本规律。

这事对于种田人,也不算个问题。什么是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
如何计算伏天?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十天称为‘末伏’。
2006年的夏至是阳历的6月21日(阴历的五月廿六),第三个庚日是庚戌日(阳历7月20日),此谓今年的初伏。第四个庚日是庚申日(阳历7月30日),此谓今年的中伏。今年立秋是阳历的8月7日,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庚午日(阳历的8月9日),到庚辰日(阳历的8月19日),此谓今年的末伏十天。
怎样应对伏天?
正如入冬有数九一样,夏至也有个夏九九。只是各地稍有不同而已,长江以南多流行这个歌谣: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舒;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夹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北方地区多流行的歌谣: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不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受凉气;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吃素莫吃荤,吃少莫吃多,多饮莫用冰,多汗莫急降。此为春夏养阳之法。

我国旧历中所规定的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个连续时段。即头伏、二伏和三伏,统称为伏天或三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或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