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感的产生及改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1 00:35:42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吃巧克力,为什么有人喜欢吃苦瓜,或者有的人从不喜欢吃某物到喜欢吃它中间的过程!
人一生下来,有没有味感?后来为什么有的人怕辣,怕苦,或不喜欢其他的味道.还有改变的过程.
解释其生理过程!

味感的产生及改变

A 味觉产生的过程
呈味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生味觉。不同的味觉产生有不同的味觉感受体,味觉感受体与呈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也不相同。
B 味蕾
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婴儿有10000 个味蕾,成人几千个,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对成为物质的敏感性也降低。
味蕾大部分分布在舌头表面的乳状突起中,尤其是舌黏膜皱褶处的乳状突起中做密集。味蕾一般有40-150 个味觉细胞构成,大约10-14 天更换依次,味觉细胞表面有许多味觉感受分子,不同物质能与不同的味觉感受分子结合而呈现不同的味道。
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而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人的味觉从呈味物质刺激到感受到滋味仅需1.5-4.0s,比视觉13-45s,听觉1.27-21.5s,触觉2.4-8.9s 都
快。
3 味的阈值
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的感觉最慢,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
阈值:感受到某中成为物质的味觉所需要的该物质的最低浓度。常温下蔗糖(甜)为0.1%,氯化钠(咸)0.05%,柠檬酸(酸)0.0025%,硫酸奎宁(苦)0.0001%。
根据阈值的测定方法的不同,又可将阈值分为:
绝对阈值:指人从感觉某中物质的味觉从无到有的刺激量。
差别阈值:指人感觉某中物质的味觉有显著差别的 刺激量的差值。
最终阈值:指人感觉某中物质的刺激不随刺激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刺激量。
4 影响味觉产生的因素
①物质的结构:
糖类—甜味,酸类—酸味,盐类—咸味,生物碱—苦味。
②物质的水溶性:
成为物质必须有一定的水溶性才可能有一定的味感,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无味的,溶解度小于阈值的物质也是无味的。水溶性越高,味觉产生的越快,消失的也越快,一般呈现酸味、甜味、咸味的物质有较大的水溶性,而呈现苦味的物质的水溶性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