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机翼小翼产生于哪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9 23:47:20
有人说飞机机翼上挂的小翼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那它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大家能不能提供一下它产生的渊源(最早产生的时间,地点)。越详细越好。

翼梢小翼并没有确切的产生时间,它不是某个人的个人发明,而是经过多次试验逐渐完善的,而且并非翼梢小翼适合所有的飞机。

加装翼梢小翼的目的是为了在巡航时通过减少“诱导阻力”而进行的流体力学设计。而改进并有效减少“诱导阻力”也并非仅靠翼梢小翼可以做到。比如大家最新看到的波音767-300这种飞机就是利用了大后掠角的斜侧翼尖达到了目的。
  翼梢小翼只适合远程巡航使用的远程客机!
  翼梢小翼的构型有几种。一种叫单上或单下小翼,如波音744、图214。另一种叫上下复合小翼,如麦道11、空客A300-600R以及A320系列。这些小翼相比起来,对设计以及制造工艺要求最高的便是后者,所以一般飞机以单上小翼为最普遍。如波音BBJ以及A340。
  这种小翼的目的是解决长途飞行时的巡航诱导阻力,而这种阻力在短程飞行时所体现出来的负面影响并不大。所以短航程飞机较少用到,因为所起的作用不大。刚刚讲到的可省油7%也只是最大省油率,这种省油率的计算只是概率,就好象是上网的MODEM所规定的56K之类的,其实极少可以达到。而海航就那么几条国际地区航线,发挥不了多少优势。

20世纪70年代NASA(美国宇航局)提出了现代梯形翼梢小翼方案,其实要归功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出色的空气动力学家——R·T•惠特科姆。他的三项发明——跨声速面积律、超临界机翼和翼梢小翼,使全世界军用和民用航空大大受益。惠特科姆从鸟翅膀尖部的小翅得到启发,1976年提出了翼梢小翼的概念在小展弦比机翼的翼梢处装一个小翼片,从而既提高了展弦比,又不会使结构质量和摩擦阻力增加很多。这一思想一经试验果然奏效。翼梢小翼的安装有直立或斜置等几种方式,有上单小翼、下单小翼、上下双小翼等布局形式。

此后,翼梢小翼技术陆续进入公务喷气机和商用飞机领域。翼梢小翼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增加飞机的抖颤裕度(当机翼产生的升力过大以致气流过早分离、机翼失速时,机翼就会发生抖颤)抖颤裕度的增加可使飞机在更高的高度飞行,燃油里程就会增加。

翼梢小翼的作用是重新调整翼尖涡流,使其更加远离机翼外侧并上移至层流之上。由于翼尖表面的压差作用,空气趋向于围绕翼尖沿下表面向外侧流动,内侧机翼,气流则沿上表面流动。加装翼梢小翼后,由其重新配位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