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湿耕泽锄,不如归去.是啥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5 22:48:42

讲究耕作方法
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出自于《齐民要术·杂说》,原文如下:
“一切但依此法,除虫灾外,小小旱,不至全损。何者?缘盖磨数多故也。又锄耨以时。谚曰:‘锄头三寸泽’,此之谓也。尧汤旱涝之年,则不敢保。虽然,此乃常式。古人云:‘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一切只要依照这样的方法(作者注:在这段话之前,贾思勰用四段话分别介绍了荞麦、黍、小麦、麻的种植方法,例如种植荞麦要“五月耕……耕三遍……立秋前后,皆十日内种之”;种黍要“耕两遍……锄三遍止”;种小麦“以五月内耕一遍……耕三遍为度……至春;能锄得两遍最好”;“凡种麻地,须耕五、六遍,以夏至前十日下子。亦锄两遍。”),除了虫灾外,小小的旱情,不至于全部遭到损害。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经历的磨难多(即经验丰富)的缘故,再加上锄草(耨,音nou,锄一类的锄草工具)及时。谚语说:“锄头三寸泽”,就是这种意思。而尧、汤时期发生旱涝的年份,就不敢保证不受影响(因为那时人们的经验不丰富)。虽然,这是常有的例子。因此古人说:“耕地锄地不因为旱涝而停止劳作,必然会获得丰收的年景。”可见,“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是针对进行农业生产必须讲究耕作技术而言的。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出自于《齐民要术·耕田第一》,这段话的原文如下:
“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燥耕虽块,一经得雨,地则粉解。湿耕坚口胡格反,数年不佳。谚曰:‘湿耕泽锄,不如归去。’……春耕寻手劳,古曰‘’,今曰‘劳’。《说文》曰:‘,摩田器。’今人亦名劳曰‘摩’,鄙语曰:‘耕田摩劳’也。秋耕待白背劳。春既多风,若不寻劳,地必燥。秋田长劫反实,湿劳令地硬。谚曰:‘耕而不耢,不如作暴。’”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耕作地势高的田地,无论春秋,土壤的干湿程度必须恰到好处。如果出现干湿不协调的情况,宁愿等到其干燥也不要等到其湿润的时候(再种植)。在干燥的情况下耕种,虽然土被晒得开裂,一旦下雨,土地干燥的情况就可以得到缓解了。在土壤湿润的情况下耕种,不利于耕作,结果只能截然相反,连续数年都不会有好收成。谚语曰:“如果土壤中水分太大就不适宜耕作,硬要去做不如回家休息。”《齐民要术》还主张秋耕要深,深耕细作利于容纳水分和熟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