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2:31:32

  1961年为了避免风起云涌的越境事件,苏联当局为东德政府策划了“柏林墙”通过一道长166公里的高度为3.5米的水泥体圈划了一道“安全界线”。有趣的是,这道围墙内外的气氛截然不同,围墙之外岗哨林立,东德市民不得靠近,越境格杀勿论,以致于昂纳克为墙上的枪杀事件险些被送上了“断头台”,而墙内则不设一兵一卒,只设导向牌,西德政府告戒国民:往前50米你即越过了东西墙界。所有西柏林人,西德人和国内外游客可以靠近墙体,这就给他们和艺术家们提供了后期创作涂鸦历史的一个良好的机会。随着苏联的解体,柏林墙也被推翻,德国终于完成了几十年的统一。

柏林墙(Berliner Mauer),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西柏林,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公尺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 302座了望台
第一层防线: 约3.5公尺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
第二层防线: 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 2公尺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 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 铁丝网
第六层防线: 碉堡(共22个)
第七层防线: 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 6~15公尺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
第九层防线: 3~5公尺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 5公尺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 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 2公尺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 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 第二道水泥墙,3.5~4.2公尺高、15公分厚,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 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Spree)
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