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孝顺的儿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9:07:47
我小时侯和爷爷奶奶住一起 十岁左右才和爸妈在一起
虽然过了很多年 可我有心事总会藏与心底 对爸妈感觉很陌生
我尝过要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 可是力量太小
爸妈离我还是很远 不过我知道他们很关心我
生活中有的摩擦 想他们是我的父母 就算自己是对的
也总在沉默中听他们的批评

我个人认为,有些摩擦或小矛盾,应该采取温和的语言诉说给你的父母听,如果只是沉默的听他们的批评,会让父母和你双方都有种难以描述的距离感。孝顺并不是事事顺着父母。要想与父母没有陌生感,更亲近,就应该敞开心,把你的所有感觉都与父母交流,包括你的烦恼,不要只报喜不报忧。我与父母就像朋友一样,什么事都可以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你们都会更真切地感受到对方的爱。有时吵吵架,反而让我们感情更好了(偶经常和老爸老妈吵嘴呵呵……但我不觉得这是不孝,我爸妈也不这样认为。)

人到老年,思念儿女心切,对儿女常常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希望他们能“常回家看看”。有的人就是因为不常回家看看,从而引出家庭官司。生活在北京市通州区的82岁的毛士章和老件魏秀荣,共有7个孩子,每逢节假日,6个孩子都会拖家带口地回家团圆,可离家只有一街之隔的大儿子却从不过来,平时老两口靠退休金生活,孩子们月月给零花钱,日子过得蛮富裕。但就因为大儿子不回家这事儿,老两口与大儿子打起了官司,要求大儿子每月亲自给父母送20元的赡养费,原来,6年前因生活琐事大儿子对父母有意见,思想转不过弯便不来看望父母了。毛士章老人说:“一下就是6年呀,说不想儿子是瞎话。我让他送钱的目的,就是促使他回家团圆,”经过法院的调解,大儿子终于迈进了父母的家门,并当面立下保证,每月亲自把20元赡养费送到父母手中。这场固让儿子常回家看看而引发的官司虽然落下了帷幕,但却留给人们很多的思考:怎样才算孝敬父母?孝敬父母贵在敬。事实证明,在物质生活满足之后,父母更多的需要是精神上的慰藉,感情上的尊重,《常回家看看》那首歌中有一句歌词:“父母不求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那需要什么呢?需要的是尊重,是亲情。可惜很多儿女们不注意这一点,这使得老人格外伤心,殊不知,人性的本质都有血缘亲和的渴望。
有的人总是借口工作忙,很少回家探望父母,这实在太不应该了。著名学者季羡林80多岁时曾写过一篇《永远的悔》。他对当年离开·家乡来北京求学这件事非常后悔:“我不做学者又怎样呢,可我离开母亲了,”母亲病危时他赶到家里,可没有见上面。这位老人每每想起这件事便感到内疚和难过。1919年10月,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立即带着在长沙读书的小弟泽覃,昼夜兼程直奔韶山,没想到母亲已在他赶到家的前两天去世了。毛泽东抚模着母亲的灵枢放声痈哭,并感情凝重地写了一篇《祭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