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书侍郎算多大官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21:33:58

唐初为正四品。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升正三品。

【中书侍郎】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220-226)初年设中书省,在长官中书监、令以下有通事郎,后增设中书郎,亦中中书侍郎,五品。晋朝沿置,员四人,五品。魏、西晋时中书监、令承受、宣布皇帝旨意,由侍郎草拟成诏令,呈皇帝批准后颁下。职任机要,地位不高,但颇清贵,多用文学之士,亦为宗室起家(入仕)之阶梯。东晋中书纳奏、拟诏出令之职转归他省,监、令成为闲职,而以侍郎一员值班西省,分任诏令之起草。一度改称中书通事郎。十六国多有设立,其中北凉、前秦权任颇重,掌管机密。南朝拟诏出令之职仍归中书省,但事权悉由中书舍人执掌,侍郎职闲官清,成为诸王起家官,如缺监、令,或亦主持中书省事务。南朝宋为五品,梁为九班,陈为四品,均设四员。梁以功高者一人主省事,成为中书省实际长官。北魏、北齐略同,俱设四员。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定为四品上,二十三年改从四品上。北齐从四品,兼管技乐。隋朝置四员,正四品,曾随省改称内史侍郎、内史侍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称中书侍郎,置二员,为中书省次官,参议朝政,传宣皇帝旨意,审复中书舍人所拟诏敕,处理本省日常公务。亦常加“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衔,列位宰相,入政事堂(中书门下)议政,正四品。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升正三品。中唐以后,中书令常缺,且不轻易授人,中书省事务实际由中书侍郎主持。唐高宗、武则天、玄宗时先后随省改名西台侍郎、凤阙侍郎、紫微侍郎等,寻,皆复旧。北宋前期为三品寄禄官,多用为宰相阶官。神宗元丰改制后始为职事官,正二品,以尚书右仆射兼任,代行中书令之职,另置一员为中书省次官,参议朝政,管理省务,传宣诏令,位居执政。南宋时罢。辽朝置为南面朝官,任此职者,常加同平章事等衔为宰相。西夏亦置。

官名。晋由通事郎改置,东晋又曾一度改为通事郎。职掌诏命。南北朝沿置。隋初为内史侍郎,炀帝时,员额由四人减为二人,又称内书侍郎。唐初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复称中书侍郎。高宗曾改西台侍郎。武则天曾改凤阁侍郎,玄宗曾改紫微侍郎。唐中书令缺,侍郎即为长官,品级亦高于前代(南朝末为五品,隋正四品,唐正三品)。宋仍有些官。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与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为宰相。又另置中书、门下侍郎为副相。徽宗政和中,改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