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拜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6 20:10:58
春节到了,作为春节的一项重要程序,拜年,我作为一个农民发表点看法:每逢春节前,我年们村村官就在广播室说这是封建活动,本人听后,颇感不舒服,且众乡亲们也议论纷纷,和本人同感,春节拜年有以下几点内容,一:对于当前提倡的够见和谐社会,春节期间互相早起,互到问候,一句过年好,体现了那种和谐喜庆的气氛,而且它也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矛盾,小纠纷的一种方法.二:他和烧香拜佛不一样,人勤春早,放完鞭炮后,开门迎客,出门拜年,既锻炼了身体,又体现了一种精神道德.三:为了弘扬我们国家自己的节日,不过洋节,我们国家对于禁放鞭炮,改为限放,春节长假,千里迢迢外地回家过年,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春节的重视禁止拜年和这些有些不和谐.四:他也体现了小辈人对长辈的尊敬,关爱.本人文化所限,无法做出更深刻的说明,请各位高明人士分析其利弊,不知村官的命令请问是政府行为还是个人行为,我作为一个农民工,体会最深的是一是拜年,二才是放鞭炮,三才是穿新衣.不知我说的对不对,请有识之士发表见解,这样的好传统不要让年轻人忘掉!

为什么不应该呢?平时大家都是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很少有时间在一起聚一聚,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假期当然应该走亲访友。而且这更添加了年的气氛,前面有人问为什么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不就是因为现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人少才过不起来吗。所以像拜年这样的活动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quot;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