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牵挂》素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8:31:52
要有具体事例

牵挂,是一份非常美、非常缠绵的情愫。
  有人可牵挂,是喜悦;被人牵挂,是幸福。
  有事能牵挂,是拥有;受事所牵挂,则是一层无形的关联,是事事关心,是一种自觉重要的满足。
  想想,在有限的生命中,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时时将他的心声附于你的身上,念你、记挂你、关心你、盼望你荣耀他的生命,也用他的光,照耀你的人生,让彼此因为对方,使生命更丰硕、更壮丽,让彼此的心灵,在智慧的最高层得以沟通,引发共鸣,这应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值得追寻的乐事。
  但是,牵挂有时候会变成一种负担,尤其当你将另一个人的快乐与否看得高过你自己的一切时,你便不大能左右自己的情绪,而成为因他乐而喜,因他忧而苦。
  他喜笑时,你心中一片亮丽;他沮丧时,你马上日月无光,完全沦为风向鸡,随风力而转动。你惊于自己的迷失,不甘于如此,却无力改变自己。只因为,你已将自己的心牵挂在他的身上,只因为,你从而品尝到给予的真正快乐。这份牵挂,是“衣带渐宽终不悔”,是带着几分疑,几分不可解释的愚。
  同样的,被人牵挂也常常转化成一重干扰,表现于言行举止,便是具体化的介入,介入到个人生活领域、心灵深处。人在某些时候,很希望和别人共享一切,有些时候,又极需要孤独冷静。若是外在的存否能配合内在的需求,无异是完美妥帖。只是,世界上是不是真有那般圆满的人际关系?如果在你渴望独处时,别人投给你大量善意的关注,那么,很可能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形成困扰与厌恶,这时候,太多的被牵挂,便成为一种干扰。
  这两种互为表里的关系,呈现在亲子之爱上,是父母永无止境的牵挂子女。因牵挂而关注、而询问、而介入,甚至恨不得替孩子生活,替他承受一切。然而做子女的,却不一定怡然接受这些因爱而演绎出来的行为表现。他们只感觉到这些行为所带来的干涉、阻力,他们只想躲开这些干涉,避开那些阻力。一直到有一天,这些无形的牵绊消失了,不再有谁询及他们的行止时,才恍悟到那分牵挂有多可贵。
  有个女孩子对我说,她母亲在时,每回她出门总叫她多带衣服,别忘了拿伞,而她总嫌妈妈烦;如今出门时,再也没有谁叮嘱她什么,她猛然发觉世界竟是如此冷清。
  另外,有位丈夫总是抱怨妻子唠叨,天天问晚上回不回来吃饭,他所持的理由是:“要回来自然会回来,有什么好问?”问,本身是一种结果,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