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舞的由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9:22:33
为什么用两根棒?
为什么有一个人抓蛇?

在潮汕地区,有这么一种流传了三千年之久的广场舞蹈,这种广场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这种广场舞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这种广场舞蹈,就是英歌舞。

  最近,汕头大学的六位学生,写出了一篇名为《英歌舞--似锦繁华何日返》的潮汕文化报告。苏萍就是这六人中的一人。

  苏萍首先介绍了“英歌舞”名字由来的三种说法: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傩舞是一种反映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的形式。

  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学者陈景熙也认为,潮汕英歌舞与古代的驱傩仪式有着很深的渊源。陈景熙先生说:

  英歌舞是在潮汕区域文化体系里面具有阳刚之气的两种文化事象之一,另外一个就是潮汕大锣鼓。潮汕英歌舞这样一种形式,其实是跟我国古代所进行的春季驱傩仪式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它有它的历史渊源。

  英歌舞的舞蹈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梁山伯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还有一个是梁山伯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苏萍说,英歌舞主要是借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故事来表演歌舞的,一般最多不超过108个人:

  英歌舞主要是借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故事来表演歌舞的,所以一般最多不超过108个人,现在人数方面就因地而异,表演者主要是当地的居民,所以变数就比较多,很多是因居民的人口或者是当地的经济环境来决定具体参演人数的多少。而且是以20到40岁左右的青壮年为主。因为英歌舞表演的时间长,体力消耗大。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未婚女子她们组成的英歌舞队,还有少年儿童啊,老年英歌队也相继成立。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长的圆木棒,称为“英歌槌”。“英歌槌”的长度一般为1.2尺到1.8尺。女子用的一般比男子用的要短,一般是1.2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