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风的成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9 03:04:27

干热风的成因
来源:河南兴农网 | 字体: 放大 还原 缩小

干热风是在小麦扬灌浆期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它强烈地破坏小麦的水分平衡和光合作用,影响小麦灌浆成熟,千粒重明显下降,导致小麦严重减产。北方麦区春季阴雨,小麦生育不良,锈病严重,5月下旬天气突晴,出现干热风天气,造成小麦青枯,早死,严重秕粒减产。
干热风危害的地区主要在黄、淮、海流域和新疆一带。干热风是小麦生产中不可忽视的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干热风的发生、发展和危害规律,做好防御工作,对中国粮食生产有重大意义。
成因:
每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东亚大槽强度已明显减弱,主体东移。但在120°E附近尚有小槽,中亚的高脊继续维持。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地形对西风气流的磨擦作用,在其东部的陕、晋、豫交界一带的低空,形成一个反气旋环流。在这个反气旋环流南、北两侧各有一个锋区,对应于地面常有两条锋带,一条在40°N以北的中国内蒙古东北,另一条在华南。黄淮海地区处在高空槽后脊前的西北气流控制中,低空和地面处在两条锋带之间的反气旋区内,天气晴朗,气温高,空气干燥,有利于干热风天气的形成和加剧,系统分为三种类型。
1.西北气流型 欧亚上空为两槽一脊,东海岸为一深槽,华北和西伯利亚平原是一宽广高压脊,乌拉尔山维持低槽。在此类型控制下,黄淮海地区受西北气流控制,上游又有暖平流输送,加上空气湿度小,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高空槽线过境后24-36h
即可出现干热风天气,持续3-4天。此类型干热风的几率占42%。
2.高压脊型 欧亚为一脊一槽,东海岸为一深槽,黄淮海至西伯利亚平原受西北气流控制,沿35°-40°N有一小高压配合温度暖舌东移,至河套后形成华北暖高压脊,产生干热风天气。在此类形势影响下,河套小高压是移动性的,干热风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只1-2天,且强度弱。此类型干热风的几率占30%。
3.高压后部型 此类型的天气形势与第二种类型有联系,即高压后部的干热风天气往往是由高压脊内部转至高压脊后部时产生,此时空气湿度尚未来得及增加,而气温高,即出现干热风天气。但随着脊后偏南气流随时间的增长,强度的加大,空气中湿度增加,云层形成,则干热风天气结束。故此类型干热风持续时间短,一般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