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小学课文《自然之道》课堂实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5:16:50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对自然有新发现,新认识。
《 自然之道》一文讲了我们一行九人在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时,从嘲鸫口中解救了一只探路的幼龟使得巢中其它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随即鱼贯而出,结果数十只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通过这样一个好心办坏事的例子,揭示了大自然中的事物有它自己的生存之道,不能违背它的规律。
今天上课的四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掌握多种阅读方式如朗读、默读,并有一定速度。具有一定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并具有初步概括课文的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四年级学生特点,我们设计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7个个生字,积累文中好词;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自然之道”受到启发懂得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任意违背。
结合以上教学目标,我们设计的这节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1、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学训练,重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年段要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崔峦老师说过:语文姓“语”,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必需体现这一点,也就是必需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学训练,让学生受到语言的熏陶与感染,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本课的重点是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并积累。文章语句优美,有些词句作者用得很传神,如:“探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鱼贯而出,若无其事,无遮无拦口中之食,响彻云霄”等等。教学时,我们设计了多种方式理解词句,对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学训练。通过做动作理解“欲出又止”,通过给词语换个说法理解“踌躇”;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理解“鱼贯而出”;通过换位思考理解“若无其事”,像这样点点滴滴在课堂中随处可见。为了体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教学重点,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填空题,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积累并运用文中重点词,而后通过在习题纸上练习,让学生动笔摘抄,使语言文学训练真真切切实实在在落在每个学生身上,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得。
2、时刻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重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