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的基本内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5:39:18

来来来,往这看~~

  人类的思想道德内涵无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自我存在和行为的价值意义,即所谓存在和行为的道德方式,这一方面关乎人之心性善恶和行为善恶;其二是人之社会存在和社会行为的道德方式,这一方面关乎人际伦理和社会伦理。人类道德的这两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相反,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无论是自我存在和行为的善恶,也无论是其社会存在和行为的伦理,都承诺着一种价值意义,因而也都要求作出特定的价值规范与价值评价——存在的、行为的和关系的。价值承诺构成了人类道德问题的基本内涵,对人类道德问题的任何解释,都必须依据某种道德价值标准或道德「构架」10。因此,确立一种合理有效的道德价值标准或道德「构架」成为人类道德问题的理念前提。
  但是,现代规范伦理学把伦理学变成了一种纯外在性的社会规范问题的探究,而对于人类内在心性理想已经越来越缺乏必要的理论耐心。这样一来,一种道德价值学就不能被确立,人类道德就只停留在社会伦理层面。由于缺乏足够的文化解释性资源,亦由于它自身固有的外在化特徵,使它无法洞察和切入现代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终极关怀问题。当然,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有着空前复杂和广泛的制度化、组织化和普遍化特徵,就此而言,现代规范伦理的外在规范化要求确有其客观必然的性质。但是,外在规范化要求使伦理规范成为一种社会契约,其间的道德意味已经寥寥无几。况且,这一外化趋势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特徵也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这就是现代人精神的内在复杂化与其人格认同的困惑;人际关系的隔膜与自我心理的紧张;多元价值观与共同价值理解;生活物质化商品化与生活理想信念的相对贫困化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一切都是现代规范伦理所难以承诺的问题。
  全球伦理在世俗社会的推行必须避免现代规范伦理的操作方法,避免沦为失去道德意味的枯燥的形式化规范。从现代规范伦理的缺陷可以看出,全球伦理在世俗社会中既要保全其道德性,又要得以有效地推行,这取决于对道德的价值意义诉求以及一种道德信念的支援。这里就涉及到世俗社会中伦理规范的价值意义与信念的资源问题。
  人类始终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对某种完善或完美的理想的追求,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可舍弃的生活信念。这是人类无法摆脱也无法理喻的宿命式的形而上诉求。如马克斯.舍勒(M. Scheler)所认为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