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为什么要以阳历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4 07:29:18
24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理应是以农历计啊。为什么现在通行的都是以阳历计的啊?以前古代时中国一直都以农历计日,那时怎么定24节气的具体时间呢?比如碰到闰七月,那不是有两个节气要重复过吗?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气候对农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中国古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十分关心。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把北半球的气候变化分成24种状况以及昼(白天)夜(晚上)的实际长短,制定了24节气【具体节气的含义见楼上】。由地理气象理论知道,地球气候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日照的变化,而日照的变化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有关,也就是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与(太)阳历对应。由此,24节气就与阳历吻合了。
农历实际上应该叫(太)阴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周期的,这个对农耕没有太大直接关系,但对潮汐有直接影响。每逢满月时潮水特别大,因此我国沿海的渔,农民在生产中就非常注意阴历。
中国古代对天象的观察主要是月亮和星星,而历法的制定主要是对天象的观察,古语有“斗转星移”表示日子的变化就是一个反映。因此中国古代主要式样的历法是阴历。阳历在西方科技发展起来并影响到中国后才引进使用。
由于阴历与阳历的历法依据不同,也就是节气人们记录日期的周期有差异,因此采取增加闰月的方法来调节。同时由于阴历与节气没有对应关系,所以,节气归节气,阴历归阴历。

24节气与太阳月亮等天体运行轨迹有关,古人在天球划了道所谓黄道,太阳(或者月亮,我也不记得了。)运行到24节气相应的点时就是一个相应的节气,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殊成就:节气

根据太阳在春夏秋冬时在黄道上的不同位置,近一步区分成24种不同位置,谓之 节气,先民将冬至到次年冬至整个回归年时间平分成12等分,每个分点称为「中气」,再将中气间长均分为二,其分点叫作「节气」。这十二中气和十二节气的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西洋的历法中,只分春分、夏至、秋分与冬至四个节气,对应太阳在黄道上,两次穿越赤道与最北与最南的四个时刻,作为四季的中心。而我国农历里则把节气分得很细,定出了二十四节气,相邻两节气对应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度。节气的名称大都反应物候、农时或季节的起点与中点,明显是以方便农耕为考量,可说是太阳位置的反映,也是气候寒暖的反映。最迟在春秋时代就产生这样的概念。
地球绕椭圆轨道公转,在近日点附近(冬至)的运行速度较快,而在远日点(夏至)附近运行速度较慢,所以以地球的观点,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也是冬快夏慢,运行15度所须的时间自然有别,因此两节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同。冬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