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1 13:26:04
帮忙找一下反方的资料。多谢了!

在专制主义体制下被奴役了几千年的人类,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人类走过了几百年的动荡,才终于认识到要建立一个符合人性的理性制度来保障人的充分发展,并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重新审视极端化地完全以考试为中心把分数作为教育的目的的教育培养模式,再一次拷问着作为世界最具有灵性的生物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究竟要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在中国就业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以及社会还没有找到其它更科学的标准的时候,分数还是显示的标杆之一,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用于分数的评价呢?或者说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老师最主要的标尺是否就完全合理呢?

我的看法是:面对这种制度,或许有一部分学生是适合这种评价方式的,但另一部分人就不一定适合了。中国清朝诗人、思想家龚自珍曾经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事实上,高分人才不一定等于高素质人才(这样说,当然不是以“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心理来否定分数高的学生,更不能简单地说这是“高分低能”/其实,这种说法也是片面的/,事实证明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考到高分也是学生自己的能力之一/注:是“之一”。/,而且从普遍性的角度来说,接受教育和没有接受教育的人在成材的问题上,可能前者成材的机率更大一些,在大学经过系统训练的大多数人比起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来说,其发展前景在一些方面发展要大一些,这种情况特别是在人类的文化和科学知识越往后越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趋势时,表现的更加显著。毕竟现在人类像过去一样仅靠一点实践经验就会有突破性发明创造的“前知识时代”已经过去了)。通过高考的应试教育也不一定就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对此,事实也证明了很多没有通过高考上过大学的人通过其它途径也成为了人才取得了甚至比高考而上大学的人更为杰出的成就。

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不仅中国有,而且外国也有。中国的比如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就没有参加过高考上过大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只初中毕业、著名哲学家梁漱溟也没有考上大学、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史学大师陈寅恪游学西方却始终无学位、自称“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的国学大师启功也只中学毕业、文坛巨匠钱钟书高考时据说数学只考了20分、刚去世不久的百岁老人著名文学家巴金更也没上过一天大学、现代国际著名功夫影片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