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结局看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4 19:33:47

悲惨...何为忠义??想梁山好汉为了朝廷真是忠心耿耿!!!但是朝廷接纳了他们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他们是反贪官不反朝廷的,,结果还是为朝廷所不容....结果死的死、伤的伤,无一幸免,,,他们采取的办法真叫绝,让梁山好汉代替朝廷攻打方腊,,做的真损!!!!!

结局绝对崇高!

每当提及《水浒传》,我总能想到《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不仅因为三者成书于同一时期,更源于三部巨著有着类似的成书形式。一个真实的故事原型,从正史到野史,从口头传说到民间戏曲……可以这么说,无论是三国、水浒,还是西游记,从史实的发生,到具有影响力的成书版本问世,都历时数个世纪,期间,该故事都经历过无数的民间文化形式的演绎,也始终有后人在不断地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和再创作。我只是想说,这三部巨著的作者,与其说他们是作者,不如说他们是民间故事的整理者、润色者、修撰者、或再加工者,成书中可能包含他们部分的个人情感倾向,但他们并不拥有过多的左右作品思想性的能量,那是经过数百年的积淀,于民间形成的价值观,扭曲了这一点,成书就不可能在民间广泛流传。

应当与宋江犯上作乱的史实有关,《水浒传》总给人以农民起义失败的印象,后人对《水浒传》的评价也大多基于此立场,认为此书的思想性不够积极,“招安”是最大的争议,俨然一道分水岭,使《水浒传》突兀成一座阴阳山,上山之路火热,下山之路冰凉,对宋江的个人形象更是大贬。如果只是为了强调草根阶层也有追求社会公正的权利,那《水浒传》只有前半部就真的足够了,那“招安”和“外攘内安”的情节又如何被得以虚构并在民间流传开来呢?何况历史上并没有史实相关。只能说,我们站在农民起义的角度看《水浒传》和宋江,这一立场未必恰当。否则,在《水浒传》冰凉的下半部里,那应该体现的民间的价值观究竟体现在哪里呢?这个价值观不可能是“投降”,我于上篇就已经强调,“投降”这个概念在民族文化史上没有立足之处。如果我们站在农民起义的立场上,始终解决不了这一问题,那只能说明我们站错了地方。

宋江没有理由不成为民间传说里的英雄。从关羽到岳飞,从杨继业到戚继光,这些民间的民族的英雄,他们光辉形象的背后,唯一不可或缺的只有忠义思想。试问隐太子丧,魏征转投凶手秦王,这是对忠义的背叛还是缘于更大的忠肝义胆?崇尚忠义思想的宋江,能够主动寻求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