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0:25:51

几千年来,中国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交相辉映,构成了永不落幕的饕餮盛宴。

其一、市井文化。其主要代表是家常菜及小吃。人难离五谷杂粮、柴米油盐,这家常菜,发源于家中灶台、巧妇之手,带着浓郁的家庭主妇味道登堂入室,吃起来贴心贴肺,既填饱了肚子,又解了谗,还省去了不少银两。家常菜后来也演绎成了一些当街小铺,更多地满足于常年奔波在外,难在家吃上口饭的人们。平常百姓对家常菜是难以释怀的,当然也由于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进高档酒楼吃山珍海味,家庭主妇们更是热衷于家常厨艺的交流。
说到小吃,林林总总不下数千种,不胜枚举,且各有特色,地方风情浓郁。各种小吃培养了一群衷爱它的人,也成就了小吃的兴荣,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好吃且便宜,故而倍受人们的喜欢。

其二、文人文化。前文提到的《随园食单》作者袁枚、诗仙李白、“老饕客”苏东坡,以及近代的张大千、当今的沈宏非等等,几乎只要是文人,对饮食的就会有种特别的偏爱。不管街头小吃,还是家庭聚会,文人要在一起读文,弄诗作赋,很难离开酒和菜这两样东西。酒和菜只是形式,在哪都成,实在不行,像袁枚一样,赴宴的时候就干脆把厨子带上,看到有好吃的就学回去自己做来吃,《随园食单》也正是他四处搜集和品评后留下的墨宝。还有一点是,文人讲究的是氛围,一般人酒菜再好,文人也不一定肯赏脸,遇上几个同道中人,兴之所至,便诗兴大发,出口成章,正因此,多少文豪的才在酒至微酣时留下传世佳作。文人是讲究的,他要在一道菜里吃出文化,吃出文才来,这就难为了厨子,所以,才有袁枚录《随园食单》,张大千创“大千风味”……所以文人都敢自称“伊尹”、“易牙”。

其三、商贾文化。古之酒楼客栈,今之宾馆饭店,其主要消费对象是商贾之流。一个时代的兴盛主要在于商贾的多少,商贾多了,商业贸易就会繁荣,商务消费也就必不可少,酒楼茶肆就成了最好的谈判、宴请之所,在这方面,古代的商贾和现代的商贾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内容稍微丰富了。其中最典型还要数以茶馆遍布的成都,有人形容,成都的商人把办公桌搬到了茶楼上,想象也是,正事办了,也耍安逸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还有就是酒楼茶肆是最江湖的地方,中国人心中的江湖大多在这里坐着的人身上找到些踪迹。

其四、官府和宫廷文化。这种饮食方式似乎要追溯到封建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