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乐的个人资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7 06:16:59
他啊

徐乐是西汉燕郡无终(今属天津市)人。武帝时,他与主父偃、严安同时拜为郎中
  ,后擢升为中大夫。徐乐在任上的政绩已无从可考,但《汉书》本传中留下了他一篇近
  千言的上书,这使我们不仅能够从中领略到他“辩知宏达,溢于文辞”的才华,而且还
  能看到他洞察历史、善观时势的忧患意识。
  从徐乐上书的内容看,他应当是在武帝元朔至元封年间(公元前128—105年)以举
  贤良而步入仕途的。这期间正是武帝北击匈奴、南征南越、频频用兵、武功赫赫的“盛
  世”时期。朝廷内外歌舞升平,议者无不美之。而正是在这一片“盛世”的颂扬声中,
  徐乐面对穷兵黩武、独断专横而又不恤民力的武帝统治始终保持着清醒的独立思考,他
  以中国士人所特有的忧患意识,透过“盛世”的表象察隐观变,上书呼吁最高统治者要
  重视秦亡的历史教训,一字千钧地写下了“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汉
  书·徐乐传》,以下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本传)这一石破天惊的警世名言。
  他用陈涉起义比喻“土崩”,用吴楚“七国之乱”比喻“瓦解”。他指出,“土崩
  ”之祸之所以重于“瓦解”,就在于“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
  ”,使“民”这一政治统治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发生动摇。这也正是“起穷巷,奋棘矜”
  的陈涉能够“偏袒大呼,天下从风”的根本原因。“七国之乱”的历史教训固然应该吸
  取,但它同“土崩”相比,由于“民”没有成为这场叛乱的支持者,尽管叛军“号皆称
  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但终究遭到失败。
  徐乐之所以如此分析问题,不仅源于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对秦亡的历史有深刻的
  思考,而且源于他开阔的历史视野、关注社会进程和命运的忧患意识。他深知,政治成
  败的关键在于民心向背。惟其如此,他才敢于针对当时关东百姓因天灾和连年征战而出
  现负担过重的情况冒死上书,向武帝陈说其中利害。他写道:“关东五谷数不登,年岁
  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民宜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
  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他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