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坎坷一生的人生形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4:54:23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人生一世,坎坷一生,这句话是否正好形象地概括了鲁迅呢?

鲁迅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个途路中,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句话可以作为黛玉和鲁迅两人命运的注脚。

  黛玉母亲病故之后,黛玉的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贾府,无奈外祖母致意务去,林如海也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由此看来,独立的黛玉一开始就是拒绝依傍别人的,但是父亲的肺腑之言,无疑让善解人意的黛玉无法回避,终于洒泪拜别,住进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贾府。黛玉栖身的贾府究竟是个什么所在呢?薛蟠说,“整个贾府除了两个石狮子,没有一样东西是干净的。”丑陋如薛蟠者都可以大言不惭的批评贾府的荒唐,可见贾府堕落到了什么地步。探春也说“贾府里的人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难怪尚未成年的、寄人篱下的、孤苦伶仃的黛玉,只有“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那么,黛玉为什么这样自我抑郁,照理说有贾母的疼爱和照顾,有宝玉的爱情支撑,应该能够部分缓解黛玉的处境。然而,就因为她是黛玉,她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的衣裳,来忘掉自己寒冷的人;她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的人。同时,她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辱的境遇下,愈是要坚持自己人格尊严的人。这样的性格,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就成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一个人所能享受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黛玉的痛苦,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私有制度。私有制度,这是一切痛苦和罪恶的总根源。在一切以家为起点的中国封建家族社会里,一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等等都是以家私来计算的。因此,一个没有家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他的全部身价,整个世界就在她的面前对立起来。失去家的黛玉,虽然在贾府里找到了栖身之处,但是私有制度把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种种界线、种种观念以及其它许多精神上造成的障碍,并没有在她的心里消除。同时,更没有在周围的人们心中消除。因此,在看人下菜的大观园,她只有自己监护自己的尊严,自己捍卫自己一碰就碎的爱情,没有父母之命,没有亲人做主,这个孤苦的孩子,曾经一度希望情敌的母亲薛姨妈出面,给自己提亲,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臆想。黛玉,这棵“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