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为什么有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8 11:08:14

四大名楼之一,
全木质结构,上面没有一棵钉子。
还有一句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还有岳阳楼记等文学作品宣传,
有洞庭湖,名茶毛尖。

有岳阳楼记

还有文人骚客的众多诗文为证

有我存在

那天我去了

岳阳是一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原称巴陵,又称岳州,为历来郡府所在地。“江湖之胜,巴陵兼有之”。雄视千古的岳阳楼,屹立在岳阳市市区西北洞庭湖畔的古城墙上,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址原貌的。
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后毁于兵燹,北宋年间重修和扩建。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所写的不朽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
据说,当时巴陵郡守(岳阳在宋时属巴陵郡)滕子京集资重修了岳阳楼。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楼落成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59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后来,宋代名臣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岳阳楼记》共360字,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是广为传诵。
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解放后,政府多次进行维修,1983年又进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
岳阳楼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主楼3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